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黟县,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县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黟县旅游成功实现了从单纯以西递、宏村为主体的古村落观光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体育健身、文化体验等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型。旅游产业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同时,也牵动了农民增收和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昔日的山区农业小县逐步迈向中国旅游强县。
抚今追昔,旅游已成为黟县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产业,正引领着全县人民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
西递首开农民办旅游先河 —— 一石激起千层浪
解读黟县旅游的发展之路,西递农民自发办旅游对于黟县旅游而言,犹如小岗村实行联产承包对于全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其意义一样深远而重大。
改革开放不仅大大解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力,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渴望过上好生活的人们,凭借党的好政策,开始转动禁锢已久的思维,寻思着更好更切实际的发展之路。
西递村农民是这样想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1986年,西递农民开始利用保存下来的老宅子、老牌坊搞旅游,当年西递的门票收入达到了137万元,农民的腰包平生第一次鼓了起来。
西递旅游一炮打响,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收益,也让周边许多农民发现了一条快速发展致富之路。宏村人开始办起了旅游,南屏人抓住了电影《菊豆》走红的契机办起了旅游,关麓、屏山等也依托古村落、古民居办起了旅游。一时间,旅游浪潮席卷古黟大地。
各地旅游的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一代伟人邓小平视察黄山谆谆教导的高瞻远瞩。
历届县委县政府本着做强做大黟县旅游的思路,“八五”期间确立了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地位。“九五”期间又提出了“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工作思路,首次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此后,黟县县委、县政府顺应旅游发展形势,响亮提出了“合力构筑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奋斗目标。2006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县进一步强化了“以旅游为中心”的发展意识,确立了大力实施“开放兴县、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城镇突破、社会和谐”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此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弹指一挥间,今昔两重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黟县广大人民的生活。曾当过32年生产队队长的西递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唐国强谈到30年的变化时感慨地说道:改革开放前的西递是青石板上滚乌龟——穷得叮当响!如今,除了自己搞旅游经济,每年村民还能拿门票分红,去年人均分红达到了3000元左右;村里的房屋维护、村民医疗保险和电视收视费等都由村里支付了!
世界文化遗产花落桃花源 —— 一花催开花千树
梳理黟县旅游发展的脉络,2000年,西递、宏村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从那一刻起,古黟开始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那一刻起,黟县的旅游从单一的文化体验,走向万紫千红的旅游发展新境地;也是从那一刻起,黟县旅游开始从品质时代走向品牌时代。
在加快构筑“黟县旅游大景区”的旗帜下,黟县紧紧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画里乡村”两大品牌,以争创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为契机,拓展旅游业态,丰富旅游内涵,大力推进旅游国际化和乡村旅游大发展,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和形象升级。
今年新农村建设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观摩会期间,黟县农旅结合发展模式及其产生的效益,给观摩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只是黟县构筑旅游大景区,掀起新一轮旅游开发建设浪潮中诸多亮点中的一个。
近年来,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步开发转化成旅游产品,黟县旅游开始从单纯以西递、宏村为主体的古村落观光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体育健身、文化体验等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型。全县旅游景区、景点已由开发之初的2个增加到12个,星级宾馆从零起步,目前已经营业和在建的三星级以上宾馆发展到9家。与此同时,以“猪栏酒巴、旷古斋、黄岳画院”等为代表的,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高品味的文化主题酒巴、客栈、青年旅舍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值一提的是,地处深山的美溪乡今年抢抓方家岭遂道开通的有利时机,积极响应旅游开发向山区生态旅游转移的发展战略,带领村民自筹资金、创办企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短短数月就开发出了打鼓岭——黄姑河景区并成功推向市场。
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也使黟县旅游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势头。五里村做“五里桃花红”的“春赏桃花,夏摘农果”桃文章,深冲村做“深冲茶满园”、“茶香农居”文章;塔川村“塔川秋色”成为黟县秋游的主打品牌,培育出了一大批乡村旅游品牌。
同时,为了强力打响“中国画里乡村”主题形象品牌,该县采取媒体促销、文化促销、节事促销和网上促销等相结合的综合集成化营销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极力塑造黟县旅游形象,推介黟县旅游产品。自2005年以来,相继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中国乡村旅游论坛、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和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首届黟县五里桃花节暨深冲开茶节等一系列大型营销活动。此外,与央视合作打造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品牌,与法国旅游局合作建设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区等等,都是使黟县的知名度、美誉度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画里乡村吹响大号角 —— 一枝独秀不是春
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县。检验旅游发展的好坏,最终也要看农民是否富起来,县域经济是否强起来。
1986年,西递的门票收入是137万元,2007年,西递景区年接待游客54.9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124.54万元,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元增加到现在的近6000余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全县现有宾馆饭店300多家,标准床位3000多个,旅游营运车辆100多部,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占全县劳动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层出不穷,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企业2家,省级1家,个体私营家庭作坊150多个。这组数字充分彰显了旅游对黟县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
近年来,该县着力提高旅游富民的覆盖面和参与面,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国内外有实力、有理念、有远见的投资商参与黟县的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建设。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也形成了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生产体系,并涌现出了竹制棒针、腊八豆腐、宏潭豆腐乳、宏村竹雕挂件、金星工艺品系列、徽州三雕系列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
为将广大农民组织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实现旅游富民,该县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徽州乡土文化为核心,以优良的生态资源为依托,整合景点资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名村名镇型、农业观光型、山区生态型、参与体验型等多形态乡村旅游产品,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深冲村茶叶销售收入户均增收2000多元,五里村的鲜桃户均增收3800多元。木坑竹海景区农家乐接待户全年仅双休日和黄金周户均收入则达5万多元,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的收入。旅游富民在黟县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展望将来,该县干群有一个共同的理想: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和旅游国际化”两大主题,立足于推进大景区建设和旅游业转型升级,重点以建设中法乡村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打造高端的国际化乡村旅游新业态;以黟县西北山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为载体,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新板块;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户外运动专项旅游项目,打造前景广阔的体育和户外休闲旅游新亮点;以影视拍摄、摄影创作为重点,发展艺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天然影视拍摄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新产品,着力把黟县打造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际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成为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徽文化乡村旅游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