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假日制度的调整,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理念增强,以“土、野、乐、趣”为特色的“农家乐”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使得全县各地的“农家乐”蓬勃发展。平昌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城郊紧邻公路的几家农户以自家的房舍庭院、成片的林木花卉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兴办了“农家乐”。后来,依托景区开发、果林苗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酒业文化和交通环线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了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截止目前,共有各类农家乐近40家,旅游从业人员200人。据统计,游客接待量日均368人次,尤以节假日和黄金周火爆,出现“路上车挨车、院里人挤人”的现象。
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娱乐活动。发展乡村旅游,重在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的独特魅力,既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随着“农家乐”的全面开发,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地影响我县“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发展好我县“农家乐”旅游,我肤浅的分析了发展“农家乐”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所替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清发展“农家乐”含义和意义
(一)“农家乐”概念。“农家乐”旅游是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是在一些城市郊区和旅游景区(点)周边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庭院和田园为依托,以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以提供休闲度假和餐饮娱乐为活动内容的民俗特色旅游,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和市场的认同。
(二)“农家乐”旅游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旅游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其核心就在于能够变劣势为优势,迅速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开拓新的空间。因此,旅游业是解决“三生”、“三农”问题的一个“抓手”。抓旅游,也就是抓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二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农家乐”旅游的开发,通过企业、行业和农村的广泛参与,扩大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与传统的山水观光型旅游产品相比,与农业相关的旅游活动包含更多的科技知识、农耕文化和乡土民俗,可以提供更有特色的服务和商品,提升消费质量和品位。农业旅游对广大的城镇工薪阶层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大众旅游产品。三是为当地农民找到致富路。“农家乐”旅游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可以利用农民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具有投资少、风险少、经营灵活等特点,实现产值链中“服务性高增加值”。虽然增加了包装、凉亭、水池、座椅等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费用,使农产品价格仍然富有竞争力,而随之开展的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系统活动,又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四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和农村民俗活动的场所,卫生条件、农民居家条件和环境得到了不少的改善,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家乐”理解不深。大多数人认为“农家乐”既是农业旅游也是乡村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农家乐”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多数“农家乐”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农家特点。
2、经营开发各自为政。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片面强调了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盲目经营。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家乐”旅游致富了,自己也办起了“农家乐”。既不做市场调查,也不做规划设计,就用自己的农田、果园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品位不高,盲目竞争,相互杀价;有的开发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脱离了“农家乐”旅游的内涵,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
4.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和研究目前是低层次上,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处于粗放经营中,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制约了发展。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策划好开发项目。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
二与保持本色结合。“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得益于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发展“农家乐”旅游,必须强化意识,突出“农”家特色,这是确保做鲜做活的核心和灵魂。要注意保持农民、农村朴实的乡土本色,避免城市化化倾向。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百花齐放,用“特色”树立起“农家乐”旅游的良好形象。
三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农民增收渠道较少。开展“农家乐”旅游,能充分利用田园、水库、果园等环境,广开财源,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新村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农村新村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增加旅游就业机会。
四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始终坚持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决制止随意建设,盲目开发,不允许一哄而上。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与提升服务质量相结合。由于“农家乐”旅游发起于农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做好培训工作是提高“农家乐”旅游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保障。要从加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高度,抓好“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对“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要强化服务规范的培训。“农家乐”旅游虽然要形成自身的个性和风格,以“特色”来吸引人,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良好的服务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要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让游客真正能食农家饭,住农家宅,品农家风土人情,体会地道的“农家之乐”。
六与政府主导帮扶相结合。发展“农家乐”旅游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想来统一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帮助农民做好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制定对“农家乐”旅游开发有倾向性的政策,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中,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提供便捷服务。多促进,少限制,多服务,少设卡,形成“政府引导,需求拉动,政策推动,部门联运,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七与产业规模化相结合。“农家乐”旅游自身布局分散、特色多样,仅靠“小打小闹”或“星星点灯”式的发展态势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化,也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要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帮助指导农民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从一家一户做起,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户”、“农家乐村”和“农家乐乡”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