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安徽黄塔桃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这条穿行在皖南黄山地区秀丽山水和徽文化古迹间的高速公路,依着山势,傍着古徽道。行驶在路上,根本看不到以往山区高速公路大面积"刀削斧劈"后裸露的岩石,也看不见大范围的水泥砌就的人工护坡,路边自然边坡上的草草木木在皖南的初冬暖阳下依旧青翠欲滴。
车窗外不时掠过古桥、古树和粉墙黛瓦的皖南古民居,车停供行人小憩的路旁绿地上,一组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进京赶考"雕塑吸引了无数眼光,从附近山上引下来的清泉水惹得步履匆匆的行人也暂时歇息下来。见多识多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黄塔桃高速公路项目办的经理王焕也不禁赞叹:这条路不是修出来的,而是自然生出来的。
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本来就是对立的,如何化对立为和谐?尤其在国家扩大内需展开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际,在加快建设和加强自然、人文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取得平衡,黄塔桃高速公路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它和谐地融入周边生态和文化环境,最大程度保护了皖南原始风貌和徽文化遗存。
从"开山辟路"到"尊重自然和文化"
黄塔桃高速公路全称黄山至塔岭和小贺至桃林高速公路,路虽不长,仅为50公里,却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北京至台北、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皖浙赣三省的重要运输通道,同时也是交通运输部第二批18个典型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概算投资约38亿元,于2006年4月开工建设。
业主单位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乔传福说,在以往的公路建设中,听到最多的就是 "开山辟路",这个词在展现修路艰辛的同时,也把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词如果用到黄塔桃高速公路的建设上,那带来的将是灾难性后果。
黄塔桃项目全线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跨越皖南生态敏感区和徽文化敏感区。在它的背后,分布黄山风景区、西递和宏村等著名的古村落;在它的身边,则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这条路跨越新安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并经过新安江上游率水河以及钱塘江源头之一的马金溪。
整个区域自然风光秀丽,植物种类多达三千多种,古树种分布广,有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路线顺应两条500多年历史的皖浙、皖赣古道,所经古祠堂、古村落均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具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且项目区内可耕面积小,低于 10%。这条路的建设,必须兼顾生态和文化保护以及资源节约三个方面。
在这样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中,再也不能"开山辟路"了,否则那是在犯罪。安徽省交通部门树立尊重自然和文化的新的建设理念,把交通部的典型示范目标提升为"工程品质优良、设施安全舒适、生态持续发展、文化和谐相容",通过设计动态化、管理规范化、细节典型化、施工精细化、技术创新化等工程手段来具体实现。
基于对皖南山区生态和徽文化遗存的保护,业主单位把"和谐美"定为这条路的设计思想:一是和谐流畅、融入自然的线型美;二是质朴素雅、渗入文化的本色美;三是安全舒适、功能齐备的现代美。在总体设计理念上,遵循"融入山水间、承载徽文化、构建新走廊"的原则。
项目选线综合考虑环境、地质和环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基本顺应两条分别具有500多年历史皖浙、皖赣古道走势,走向与河流、山川尽量吻合。皖南河流、小溪、徽州古道得到保留,并对古楼村、陈村、桃林村等古村落和古祠堂进行了避让。
黄塔桃项目充分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在专项设计时充分融入徽文化元素,吸收徽派建筑的特点。全线56个隧道洞门,各具微派特色,有徽式马头墙蝴蝶瓦式、有仿徽州古桥式,有仿徽州山石式。对服务区不人为造平,利用废岗地,呈点状建设成错落有致的徽式建筑格局。
最小破坏 最大恢复
皖南青山远黛,溪水微澜,丛绿深浅。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皖南地貌,黄塔桃项目实行严格的"环保优先"的原则,减少高填深挖、降低边坡高度,在安徽省首次大规模采用曲线型的自然式边坡。坡型弥合山型,不设固定坡率。为此不惜提高工程造价,多采用桥梁和隧道设计,全线的桥隧比例高达54%。其中隧道16座,桥梁72座,长度分别都接近30公里。
本着"最小破坏、最大恢复"的建设理念,短短50公里的绿化投入高达5000万元,请来当地高校的植物专家和景观园林专家进行针对性设计和植物以及水土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速公路上年年常绿、四季花开、红白黄争奇斗艳。其中本土化的植物高达90%,克服了外来植物种群入侵的现象。
为了保证设计理念能够实现,黄塔桃高速公路采取了多项技术创新,在全国首次成功实现全线隧道"零开挖"进洞,在全国首次建成新型的通透式拱肋隧道。"零开挖"技术改变了传统施工方法,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撑、勤检测的办法进洞,在洞门周边,不再有任何开挖,使得原生态植被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全线16个隧道,除4个地质条件特别不好的,其余的12个全部获得成功。
龙瀑隧道地处深山峡谷,风景优美,原设计为路基挖方段,将放坡51米高,削去半个山头。为了保护峡谷环境,经过优化设计后采用傍山隧道方案,通过科技创新,建成半明半暗、通透式拱形肋梁结构隧道,使峡谷基本保持原貌。
黄塔桃项目还通过管理创新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项目实行刚性控制手段,在全省首次采用边坡开挖实行许可制。对高于10米的边坡,经业主、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等各方现场踏勘后,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动态设计。施工单位取得开挖许可证后,方可开挖,这样使开挖范围减到最小,护坡变得更加安全和美观。2008年6月,黄山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时,整个项目没有出现一处滑坡,创造了山区高速边坡防护的奇迹。
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实现最严格的环保审查制,施工方案要经各方现场踏勘后,认为对周围环境破坏最小、所采用方案最优时,方可实施,确保做到少砍一棵树、少挖一根草、少动一粒土。对桥梁桩基只允许人工点装开挖,为防止路面材料粉尘污染,拌和方式经过多方审查,采取了专用设备过水搅拌处理、集中拉运的方法,使工地现场看不见粉尘。中铁十七局项目经理郭志坚说,做了这么多高速公路工程,没有见过对环保要求这样严格的。
黄塔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设计时没有避开的沿线古树名木全部登记造册,实行登记制度下的严格保护。采取了原位保护、就近移植保护、移路不移树等保护措施,成功地移植了1棵素有"植物中的大熊猫"之称的百岁红豆杉和2棵位于行车道的400 年树龄的槠树,还原位保护了5棵树龄约300年的古树。
项目通过设立"保护区"的方式,使沿线路侧的人文古迹得到很好的保护。马金岭隧道出口的一座明代古石拱桥,虽紧邻施工作业区,但经努力保存完好,并依旧发挥功能。
节约就是最大的环境保护
皖南山区耕地稀少,土地资源异常珍贵。黄塔桃项目引入现代节地新理念,实现对土地的综合利用,争取少征一亩地和少占一分田。黄塔桃项目总工程师邹正明说,节约就是最大的环境保护。
互通工程是高速公路的用地"大户",项目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5处互通量身定做不同的"瘦身"方案。中村互通采用单喇叭方案使互通规模减小;璜茅互通位于皖赣省界处,交通量小,最终采用省地的菱形方案;桃林互通采用变异菱形方案,将主线站与互通合并设置。这些量身定做、灵活多变的方案使每个互通平均节地10亩左右。
黄塔桃高速公路引入城市建设多层空间概念,实现了在空间、地面等多层次的土地共享。项目共有1座特大桥和71座中小桥,通过优化设计和动态设计,合理避让,实现了在同一空间和地方道路、溪流的资源共享。高速公路在和其他道路交叉时,均以高架桥形式通过,这样综合利用土地近100亩。
项目还对开挖隧道等产生的弃渣进行综合利用,用弃渣加工碎石、砌筑防护工程、回填至分离式路基中间带进行景观营造等,将弃渣量减至最少。项目对塔杭3号桥进行桥改路,大量消化塔岭隧道弃渣约55万立方米,减少了40亩弃渣场征地。据统计,项目共产生弃渣276万立方米,总利用达190万立方米,利用比例近70%。通过解决弃土和取土两大占地难题,共节约土地800多亩,占全线征地总面积的 15%。
黄塔桃项目在清理地表中产生了大量的腐质土,这种山区陆地表面的腐质土一般经数万年的物理化学作用才逐渐形成,是山区唯一有营养的土层。项目共集中了15万立方米的腐质土,全部利用到边坡、弃渣、中分带等表层覆盖上,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有利于实现"本土植本草"的环境恢复。
黄塔桃高速公路隧道多,照明耗能相应也就增加了。项目建设了全国最长的隧道节能照明灯群,达到节能目标。黄塔桃高速共16个隧道,单幅长度达到28.85公里,若采用传统高压钠灯照明设计,每年将耗电1100万度。通过技术创新,全线隧道照明采用寿命长、功耗低的新型LED光源照明灯,并采用智能连续无级调光控制系统,每年仅耗电300万度,比传统高压钠灯每年节省耗电800万度,大大降低了能耗和营运成本。
黄塔桃高速公路隧道人行横洞还采用了国内首创的节能、环保型新型防水防火的发光涂料,既增加了亮度,又减少照明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