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花钱“慷慨”,境内游变得“抠门”—— 旅游商品开发成“短腿”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最大国内旅游市场。2006年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200亿元;旅游总收入8850亿元。
随着旅游业的升温,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发展迅猛,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旅游商品销售额占旅游总收入比例提高缓慢,旅游商品开发已成为旅游行业中一条滞后的“短腿”:目前,世界旅游发达国家购物收入已占旅游总收入的40%至60%,而近年我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20%左右。
品种单一、形式雷同、制作粗糙,是当前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真实的写照。游客抱怨说:“在北京颐和园和天坛看到的纪念品差不多”,“在敦煌莫高窟看到的旅游商品和洛阳龙门石窟的大同小异”……由于多数旅游商品“又贵又不精致”,无法激起游客们的购买冲动。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游客除了基本团费外,都愿意花费800至1500元用于旅游购物。事实上,由于旅游商品不理想,质量和信誉太差等原因,多数游客都没有达到预期购买水平。受行程限制,游客又不能抽出专门时间去逛街购物,结果造成很多游客“有钱没处花”。
国际旅游组织专家指出,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百分比,是对一个地区旅游业成熟度评价的重要标准。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尽快提高旅游商品销售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生产粗放,竞争无序,产业链“脱节”—— 缺乏发展环境和运行机制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认为,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生产粗放,竞争无序,导致产供销“产业链”脱节,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不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是旅游商品市场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吴芝生是福州一家生产软木画企业的老板。他分析认为,目前旅游商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多数品种的生产仍属零星分散、粗放生产。二是部分传统旅游商品面临断代失传危险,对传统产品缺乏相关保护政策。三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四是市场管理亟须规范,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旅游商品设计能力,现在的很多设计拿到国际上也是一流的设计。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国内景区景点看到的不少产品是“粗制滥造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不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对此,厦门的邓女士深有体会。两年前,她曾参观过厦门旅游纪念品设计展览。当时参展的漆线雕设计都是很好的,但一直没看到在市面上出售。“为什么鼓浪屿那么多卖海鲜的店可以生存下去,却看不到专门的旅游商品商店呢?这就是经营观念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邓女士认为。
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商品品质—— 旅游商品“金矿”需要深挖
应当说,我国旅游商品市场潜力巨大:如果中国旅游商品销售的比重能够达到旅游总收入的30%,那么,这个市场的总额将达到2300亿元。
如何挖掘旅游商品这座“金矿”?
首先,要注重旅游商品开发,明确旅游商品范畴;其次,强化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第三,企业要从品牌内涵、文化特色、包装设计、购物环境与服务质量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旅游商品的内在品质。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分析认为。
旅游商品决不仅仅等同于工艺品。当前中国旅游市场最急需设计的是那些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价格不太高又轻便易携的中低档旅游商品。有关地方、部门应当结合区域特色,面向市场,全力推出一批集特色、品位和品牌于一体的拳头产品,保证产品及时更新,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成为地方标志性产品。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郑向敏告诉记者,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商品生产部门没有直接的关系,导致有关发展旅游商品的一系列问题难以及时协调解决。旅游商品市场要健康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强化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经营进行宏观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发展旅游商品的配套政策,提供市场情报信息,建立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体系等政策措施,推动旅游商品开发走上持续、健康轨道。
(杜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