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花园”、“绿色腹地”,这样的称谓展现着南平在福建省作为内陆山区的地理位置,而“海西建设中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的定位,更能表达出南平南接东南沿海、北承长江三角洲的引资优势。
“十一五”期间,南平将陆续开工建设龙浦、邵光、南平绕城三条高速公路,其中,龙浦、邵光高速将成我省连接浙、赣的重要干道,项目建设将打通闽北内陆山区通往长江三角洲最便捷的快速通道,构筑闽北旅游快速交通网,并加强其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协作,从而推动我省北部地区经济崛起。
南平,必将凝聚更多国内外投资者的热切关注。
外来投资额居山区之首
“去年是南平外经贸工作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谈起招商引资,南平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邓阳如高兴地对记者说。
2006年,南平把加强港澳经贸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突出主题。与香港厂商联合会等机构建立起长期的项目推介和信息互动平台,扩大了与港澳客商的联络面:联络港澳企业4000余家,与300多位客商进行了深入洽谈;全年新批港澳投资项目56项,合同外资4.4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3.36%。
邓阳如说,去年南平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0家,实际到资3.8亿美元。全市外贸出口4.29亿美元,同比增长49.6%,增幅为全省第一。
在引进内资上,去年也是丰收年——引进内资项目650项,实际到资69.33亿元,注册资金24.50亿元,同比增长107.19%。“南平位列全省山区各市吸引外来投资总额之首位。”有关专家如是说。
特色平台引导品牌引资
那么,南平招商引资缘何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关键在于实施特色平台引导品牌引资的有效机制。
每年一届的武夷国际旅游洽谈会已成为南平对外招商的品牌,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实效不断增强。2005年,按照构建区域性旅游、经贸合作平台的目标,在历届的基础上,南平进行了创新和拓展,以武夷山双世遗为品牌,以旅游为特色,组织闽台农业合作、重点产业推介及对口洽谈等活动,初步显现了“5·16”区域旅游和经贸合作平台的地位与作用。
2006年5月,第九届武夷旅洽会客商和项目业主达2000多人,签约外资项目67项,总投资4.1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88亿美元。武夷旅洽会已成为南平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搭建工业平台,打造“集团军”,这是南平引资的另一特色。以高速公路为核心,在互通口处搭建工业平台,谋求组团式发展,使平台工业成为闽北发展的“集团军”,从而加速南平规模工业的集聚。
“目前南平拥有7个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总规划160平方公里,打造66个平台建设,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南平市经贸委主任黄书荣告诉记者,去年引进内资工业项目487个,占项目总数的74.92%,工业项目注册资金17.08亿元,占全部内资引进项目注册资金的69.71%。
承接辐射打造区域经济
南平地处福建北部,我省的北大门。它南接福州等东南沿海发达区域,北承浙江、上海等长三角经济圈,良好的地理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近年来,南平市内资项目的总量在全部引进项目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快速增递,在2004年首次超过外资的基础上,到2006年,引进内资已占总引资额的三分之二。
记者从南平经济贸易委员会获悉,省内项目在南平对内引资中仍占大头,福州、泉州等地对南平的投资额不断上升。去年新上项目中省内引进223个,占总数的54.19%,续资项目中省内引进119个,占总数的54%。其中从福州市引进的新上项目120个、续建项目55个,到资额分别占省内新上项目和续资项目的52%和63%。
与长三角近邻的便利也让南平尝到甜头,目前有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在南平进行投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南平引进省外项目197项,实际到资31.84亿元,其中仅浙江省占129项,实际到资20.17亿元。
承接南北产业辐射,打造闽北区域经济,已成南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南平市采取积极措施参与国内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技术交流活动,积极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往来,主动承接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收到了良好实效。“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放。”德国前驻华大使康拉德·赛茨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用这样的话语展现中国的对外开放。开放的时代,成就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而在这样激情的氛围中,南平,应该走得更快些。(黄俊 郑光生 徐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