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见到她是九五年的冬天,刮着风,我刚刚迁居到上海。初到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异域、那么多情,尤其也是在我多情的年代。在淮海路茂名路口,地铁站出来,有一个少女打投币电话的雕塑,古铜色,逼真的造型:一米六五,窈窕的身段,背着双肩背包,束者马尾巴的头发,短裙飘逸,右腿微屈,右足尖点地,开心说话的神情。瞥见她,我居然有些心动。
两年后,大概在汾阳路附近,我又见了一尊淮海路上那个一般的少女,在开心地打手机,这才恍然,原来是她们俩在通话。
又过了几年,上海的发展更快了,也居然发现各主要繁华地区徒增了许多雕塑,一样的古铜色,一样的真人大小,一样的逼真。只是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穿着更鲜亮了,而混迹其间的这些雕塑便被衬得愈来愈丑了。想想看:逼真如真人,每个细节,抽烟的、打牌的、骑车的……然而竟呆立、呆坐、呆卧、呆笑……却不动!
尤其要提一下吴江路石门路口的雕塑:一个明显的老外(高鼻子),身高两米吧——晚上路过会被他吓一跳——穿者军靴样的旅游鞋,手持摄象机(幸好不是机关枪),神情专注;他的面前地上跪着一个中国小姑娘,四五岁的样子,低着头,头上停着只大鸟。想必设计者是想这鸟应是和平鸽的,只可惜看上去却象只乌鸦。如此的尊容,就算你真地是天真地呼唤和平,可哪个中国人看到这幅图画不会想到“奴颜媚骨”这个词?
最近,淮海路我最初瞥见的少女右足被人弄断了,立于原处不雅,后被收走了。路过那里,偶会心中说句:别了,风中的少女!
其实,依我看,凡那些逼真的人模样却毫无生命气息的“城市雕塑”都大可断了足移去,把本不富裕的地界让给活生生的真的人。而最先该断足的是那尊“老外”雕塑吧?
这些“艺术家”怎么天天只知道设计这些?……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