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共3册)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李跃儿 著
出 版 社: 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09-9-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三册印刷时间: 2010-1-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20764174包装: 平装最佳拍档
给孩子自由——...
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共3册)
与此1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124.40
总当当价:¥88.1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编辑推荐
不懂得孩子,就带不好孩子!
著名央视特约编导张同道教授作序,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推荐。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论坛“华表奖”获得者及形象大使,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心理访谈》等节目中担任嘉宾。
内容简介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本书是“能够真正读懂孩子内心”的李跃儿所著,案例来源于李跃儿教育论坛。她从家长反映最多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吃手、安慰物依恋、安全感缺失、分离痛苦、害怕、撒谎和不良情绪等七个方面的表象入手,贯彻“学习一种方法,必须明白其中道理”的主张,以家长所思所惑所求为主线一气呵成,真情地把孩子的天然气质和人性底蕴昭示于字里行间,可供养育者和教育者举一反三,成为让孩子远离焦虑、健康成长的行家里手。
本书是畅销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姊妹篇,是在解读儿童幸福观之后关注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倾情之作。祝你开卷有益,与孩子在李跃儿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走出焦虑的误区,建构美好的习惯和性格,幸福,快乐!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本书献给——
想培养一个阳光宝宝的父母
看不懂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按成人的想
法生活和学习的父母
不想让宝贝变成冤家的父母
本书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与畅销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一起建构了“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
实际上,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了解了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发展模式,也就知道该怎样才能更恰当地帮助孩子。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或者只想看其中一本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它能让你轻松掌握关于爱的灵魂、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出路、教育的方法这四大范畴的至理心法与技巧,让你改善同孩子的关系,达成美妙的沟通与幸福。
作者简介
李跃儿,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七巧板》、12频道《心理访谈》等节目嘉宾,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创办“李跃儿巴学园”,开设“李跃儿教育论坛”,著作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牵手两代——家长课程》等。
目录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序
第一章 孩子,你为什么总要吃手
不让吃手会不会对宝宝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一岁零两个月的宝宝爱吃手怎么办
一岁零四个月大的孩子吃手是否该干涉
还没断奶就开始吃手,断奶以后怎么办
真的就等着孩子自己不吃手吗
离两岁没几个月了,吃手的毛病咋就没见好转呢
欣欣快两岁了,怎么依然在吃手
一岁半时停过吃手,到两岁时又吃起来,怎么办
女儿两岁多了,最近才开始吃手,正常吗
奶水一直不够,我该不该让孩子吃手
两岁八个月的孩子抱着安慰物吃手,是什么原因
从小就没管,宝宝现在三岁多了还喜欢吃手,如何是好
为什么三岁的儿子上幼儿园后反而吃手指了
专吃大拇指,总戒不掉,是有别的毛病吗
孩子都快四岁了还在吃手,说明了什么
女儿上幼儿园后戒过吃手,为什么现在四岁了又啃起来
都五岁了,女儿吃手的习惯何时了
读书和讲道理能让孩子不啃手指甲吗
读者互动
1.孩子吃手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2.该不该让孩子改掉吃手的习惯
第二章用好安慰物
宝宝睡觉时将浴巾塞进他手中,立马安静下来,这正常吗
一岁的宝宝非要含奶头或奶嘴才肯睡觉,要不要强行纠正
宝宝怎么老喜欢摸着衣物的边儿睡觉
小侄子老是恋着过去用的奶布怎么办
宝宝离开我才1个月,回来后为什么非要叼着水瓶或奶瓶才睡觉
为什么宝宝别的东西不乱往嘴里放,却非要嘬自己那个奶嘴
为什么孩子总要捧着我的脸才肯睡觉,怎么办
把地上拖过的依恋物放到口里,要不要纠正
一块绒布也算安慰物吗
哪来的拉毛毛的坏习惯
宝宝两岁多了还要吸着奶瓶睡觉好不好
怎样才能让我的宝宝不再吃安抚奶嘴
儿子两岁多了白天晚上都要摸我的乳房,正常吗
我儿子两岁七个月了,喜欢“奶”字,还爱摸奶,怎么办
看过关于儿童安慰物的书,但还有疑问
孩子要多大才能戒掉安慰物
这是“恋物癖”吗?怎么解决
女儿爱摸妈妈和阿姨的乳房怎么处理
快四岁的孩子了,为什么还喜欢把异物放到嘴里咬
我家宝宝捏了4年毛毛,真的不用管他吗
对四岁女儿的依恋物该不该刻意戒掉
读者互动
1.为什么我们家儿子一到睡觉就要摸胳膊
2.恋物是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吗
3.为什么我女儿在困的时候用手指头捏头发
4.宝宝越来越依恋奶瓶正常吗
第三章 正确把握孩子的安全感
宝宝病愈后明显爱哭,是不是安全感严重不足
宝宝没安全感会不会是保姆的原因
经常出差,如何保持孩子的安全感
只分别4个月就认生了,是缺乏安全感吗
孩子很顺从,是缺乏安全感吗
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
宝宝一点都不黏我,好不好
周末陪他两天,周一就黏我,这是安全感的问题吗
病愈后超级黏妈妈,是安全感不足还是恋母期的到来呢
害怕塑料模特,是胆小还是缺乏安全感
这么容易就跟人,是安全感出问题吗
两岁多的女儿非常害怕小朋友,怎么办
从没离邢立妈妈的孩子,现在送走会不会造成安全感问题
孩子睡噩梦,是否跟安全感有关
孩子刚上幼儿园,总要拽住老师的手不放,怎么办
老怕玩具被抢,是安全感不够吗
学了安全感的知识,还有许多问题要请教
女儿四岁半了还不适应环境的变化,是缺乏安全感吗
四岁半的男孩子处处小心,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啊
快五岁的孩子越来越任性,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怎样重塑孩子的安全感
八岁的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安全感很强吗
什么是“不当唤醒”
读者互动
1.怕生是没有安全感还是很有安全感
2.一岁零两个月了,突然开始黏妈妈,是敏感期还是缺乏安全感
3.孩子走丢后如何弥补和重建安全感
第四章让分离不再痛苦
睡觉时也会有分离焦虑吗
女儿出现分离焦虑与我假期整天陪着她有关吗
快一岁的宝宝没有一点儿分离焦虑,不正常吧
一岁的宝宝为什么总离不开爸爸
孩子的分离焦虑有所好转,但对几个具体做法心存疑虑
如何正确对待分离焦虑中的孩子
怎样解决一岁十个月的儿子初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
孩子情绪反复,是安全感问题还是分离焦虑
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
为什么他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如何让儿子与一直带他的奶奶分离
妈妈上班他就大哭,怎么办
怎样把分离伤害降到最小
儿子两岁多了为什么还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
女儿突然只黏爸爸,我该不该感到失落
两岁半的宝贝上幼儿园,有着典型的分离焦虑症,我还可以做什么
分离焦虑,除了倾听,我还需如何做
是分离焦虑吗?怎么越大反而越严重了呢
刚分离没几天,儿子就不睬我了,要不要接回来
单亲家庭怎样做好依赖分离
读者互动
1.是分离焦虑吗,我快撑不住了
2.一岁多的小姑娘,从没有出现过分离焦虑,正常吗
3.一岁到一岁半的孩子一定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症吗
第五章 当孩子害怕、恐惧的时候
请教关于婴儿恐惧的问题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孩子再次打针,怎么让他克服前次留下的心理恐惧
孩子害怕到封闭的环境中去,怎么办
孩子害怕洗澡怎么办
孩子害怕某些东西时该怎么引导
我的儿子为什么不喜欢在小区玩
孩子害怕生人怎么办
孩子被小朋友打过吼过为什么胆子小了
如何对待儿子的“怕鬼”
两岁男孩还害怕东西摔坏,怪不怪
女儿害怕影子,会不会很痛苦
不到三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掩饰自己的感受
该不该把孩子害怕的标志弄掉
真不知道该怎么开导惧怕放鞭炮的闺女
当孩子哭着说害怕去幼儿园时怎么办
怎么办?孩子害怕在幼儿园上厕所
如何消除萱萱对外教的恐惧
老师来家访,孩子竞害怕,是怎么回事
害怕竞争又在乎竞争的孩子怎么教
五岁的男孩害怕死亡,正常吗
谁能帮助我解除孩子对奥特曼的恐惧
儿子害怕鬼,老是担心小偷,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六岁多的孩子为什么还害怕上学,一进教室就哭
很开朗的孩子为什么老怕别人嘲笑
读者互动
1.孩子害怕比试,怎么办
2.儿子极端恐惧医院,怎么办
3.如何面对小孩的恐惧心理
第六章如何应对孩子撒谎
一岁六个月的宝宝怎么会撒谎啦
宝宝为什么老用“拉臭臭”骗我开灯
为什么宝宝总用“要吃奶”来捉弄我
孩子喜欢装哭是不是受我的影响
这样的撒谎该不该严肃对待
能做到一直不对孩子说谎吗
为了看碟而撒谎,我该如何引导
老不承认自己做错事,是撒谎吗
三岁半的孩子为什么竟敢当面不认错
女儿偷着从幼儿园往回拿东西,还撒谎,该咋办
不到四岁的孩子经常撒谎,该如何引导
五岁的孩子会投机取巧了,该不该管
五岁多的儿子已经不断说谎了,我该怎么办
六岁的儿子总爱耍滑头,是有信任危机了吗
给六岁的女儿讲《小狗钱钱》,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读者互动
1.怎样看待孩子狡辩和抵赖
2.女儿快上小学了还为不洗脸而撒谎,如何是好
3.孩子撒谎竞天衣无缝,怎么办
4.孩子总说要尿尿,到厕所又不尿了,是撒谎吗
第七章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
一岁零四个月的宝宝脾气怎么越来越大
快一岁半的宝宝的任性、坏脾气,需要教育吗
我和老公脾气都不好,是造戍我女儿的脾气也不好的原因吗
为什么两岁的儿子什么新更我帮,见了我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我家遥遥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呀?我真的想哭
怎样对待敏感型的孩子
三岁的小孩会自我否定吗
三岁的女儿在幼儿园生病了也不吭声,是祸还是福
孩子为什么突然判若两人
儿子经常满面愁容怎么办
三岁半的女娃就贪小便宜怎么办
为什么四岁的女儿有外人在的时候会“变脸”
女儿老爱扮做小狗,是“倒退”的现象吗
孩子一点批评都承受不了,咋办
对五岁孩子“欺小”的行为怎样引导
用较劲的办法训育儿子,对路吗
我该如何安慰受伤害的儿子
抽动症是压力过大引起的吗,怎样“减压”
如何化解五岁孩子的消极情绪
如何面对畏惧困难的孩子
用“逼迫”来维持学习的动力可行吗
孩子精力不集中,能上学吗
为什么从台湾回来后,六岁的儿子老要“自杀”
八岁的孩子还无端地来情绪,怎么办
九岁的孩子一会儿胆小,一会儿又暴跳如雷,怎么办
读者互动
1.八个月的宝宝脾气怎么这么大啊
2.我儿子的臭脾气该怎么管
3.三岁多的孩子老与你对着干怎么办
后记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书摘插图
2-10 哪来的拉毛毛的坏习惯
都说吮手指是个坏习惯,我倒没有阻止她,没想到她居然又染上了坏毛病:拉自己毛衣上的毛,然后放到鼻子边,来回地动,感受那种痒痒的感觉。刚开始,我以为只要不去阻止她,不加强她的感觉,她就不会继续。她这样做时,我就对她微笑,然后抱抱她。结果她就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要拉所有有毛的东西。我开始着急,暗暗想办法,看书,到李跃儿教育论坛来请教。说是可以为孩子找一个替代物。我就买了一个毛比较牢,不容易掉的大鱼的玩具给孩子,没想到她不喜欢,扔在一边。后来,我发现孩子偏爱一件羊羔绒的小背心,那个小背心的毛很大,一团一团的,不容易吸进鼻子里,于是我就把这件背心给她,让她专门用这个,毕竟这个比毛衣安全点。
可是现在,我的父母强烈地谴责我,怪我没有在毛病刚发现的时间制止,现在也不阻止。按他们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是个原则问题,一定要逼孩子改过来,不然以后健康是个大问题!我开始焦虑,我也担心孩子的健康,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难道真要用时间,用孩子的健康来作赌注?!
刚来过我家的叔叔在电话里严肃地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我一定不能心软,一定要坚持原则。他还说,不能硬来,可以用别的替代物来引导。
我真的很矛盾,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另外也很担心她会不会一个人的时候,吸进毛毛,真不知道给她这件小背心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看了案例中的描述,我们发现孩子一家人为孩子不当的自我安慰行为非常焦虑。孩子一种行为被制止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行为,到最后不惜不要妈妈在身边而宁愿要安慰物。这从儿童安全依恋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问题的。
所有的动物从一出生起,首先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当对母亲的依恋不能满足时,才会用身边其他的物质加以想象来替代母亲。一个婴儿总是将他的忧伤原因全部建立在基本生活方面,除了吃喝拉撒以外,就是对母亲的安全依恋,如果母亲不能完成,儿童会依恋身边的另外一个养育人。
通过我们对儿童成长过程的观察和对上百个入园以后的儿童的观察,发现儿童在身心舒畅的情况下,会在某一时间段内专注于某种工作材料,在专注的期限内,儿童也会搂着这些工作材料睡觉。但这跟案例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他们对这些工作材料的喜好,并不能替代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依恋安慰物的孩子一般都是内心焦虑的孩子,但当他们一旦接纳了新的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关怀,有了令他们神往的小朋友和丰富的工作环境,他们很快就将依恋物丢在了一边。
有些成人过分需要儿童的身体,在带孩子时,他们喜欢把宝宝不断地抱在怀里,不停地感受来自孩子身体的舒适感,这样容易使孩子内心非常地软弱,面对他自己的环境会产生退化现象,这种退化指退到子宫里的状态。但即便是这样,在成人恰当的关怀和持续的工作兴趣培养之后,孩子也会走出那种退化心态,开始热爱对周围环境的探索。随着探索日渐丰富,孩子的内心充实起来,他们的精神逐渐有了力量,他们用来发展的力量也得到了满足的消耗。这样的孩子既吃得香也睡得香。由于睡觉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他们很少有睡前的坏习惯。
看案例中孩子的状态,应该不是一个很阳光的孩子。我们成人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一岁多的孩子需要安慰物?两岁的孩子竟然能把成人赶出去?无非有几种可能性:一、对成人的需求不能获得恰当的满足;二、依恋成人不如依恋安慰物让他感觉舒服;三、成人让他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我们看到案例中家长只讲了孩子的情况,没有描述家里人的情绪状态,甚至妈妈对保姆的养育方式非常满意,这很让人怀疑。因为儿童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象征行为,某一些对孩子发展不利的行为总是象征着它内在的意义,教育者和儿童心理专家就是通过这些象征行为去解读儿童,分析和猜测可能造成这些象征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进而达到帮助人们理解孩子的目的。
这样看来,当孩子出现了某些不良习惯时,成人只把所有的力量用在怎么制止儿童这些不良习惯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会使儿童一种不良行为被制止后又出现另外一种。就拿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拉毛毛是出于心理的需求,那么就是说他需要安慰,这说明阿姨和妈妈以前的安慰行为没有使他获得满足。如果我们在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时,不考虑我们成人安慰的方式和质量,只去像戒毒一样去戒掉孩子的自我安慰行为,那就不仅不是帮助儿童,甚至有点迫害儿童的感觉。所以如案例中的情况,父母一定要想得更深一点,真正解决了孩子的困难,再去解决孩子由困难而造成的象征行为。
P41-43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