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全知道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通史,
作者: 邢群麟 主编
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字数: 740000版次: 1页数: 422印刷时间: 2010-2-1开本: 10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7528794包装: 平装
内容简介为了反映中国历史的真实面目,让读者更加科学全面地解读历史,我们精心编写了《中国历史全知道》一书。本书采用了“全史”体例,取材广泛,分为通史博览、野史追踪、秘史探究三篇,多视角、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通史博览”选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和灿烂文化,连点成线,系统而完整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全书的主干。“野史追踪”从民众视角观察历史,采古今野史之精髓,秉笔直书帝王将相之性格心理、逸闻趣事,深入描绘统治阶级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详细讲述政治军事之丑恶内幕、肮脏手段,生动再现历代宫廷规制、世相百态。“秘史探究”侧重于探隐寻幽,引导读者从细节处发掘历史智慧,讲述那些为统治者刻意掩盖的历史,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和史家所不敢写、不便写、不愿写的历史。这些历史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里面充满着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与利益纠葛,云诡波谲、神秘莫测。精练简洁的文字、多种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一条回归历史真实的通途,做到融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于一体。
目录第一篇 通史博览
第一章 华夏源头
第一节 远古文明
远古人类
原始文明
黄帝战蚩尤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第二节 夏“家天下”
天下为家
第三节 殷商盛象
伊尹辅政
盘庚迁都
姜太公钓鱼
牧野之战
第四节 西周灭亡
周公辅政
周厉王毁国
烽火戏诸侯
第二章 中原争霸
第一节 春秋图霸
齐桓公称霸
楚庄王争霸
春秋五霸
百家争鸣
孙武论兵
第二节 战国争雄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张仪连横
乐毅伐齐
远交近攻
纸上谈兵
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 九州一统
第一节 天下归秦
天下归一统
统一规制
开疆拓土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和项羽
巨鹿大战
约法三章
鸿门宴
楚汉之争
四面楚歌
第二节 西汉盛衰
大风歌
白登被围
白马之盟
晁错削藩
武帝初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司马迁写《史记》
王莽篡位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大战
第三节 东汉挽歌
光武中兴
汉明帝求佛
班固著《汉书》
蔡伦改进造纸术
制造地动仪
张仲景和华佗
梁冀专权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第四章 离析与交融
第一节 三足鼎立
袁绍拥兵自重
枭雄曹孟德
王允除董卓
煮酒论英雄
官渡之战
孙策入主江东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刘备入川
火烧连营
秋风五丈原
司马懿夺权
司马昭之心
智出阴平道
乐不思蜀
第二节 西晋醒风
蓄志灭东吴
石崇斗富
八王之乱
李特起义
刘渊反晋
第三节 东晋偏安
王马共天下
祖逖中流击楫
桓温北伐
扪虱谈天下
苻坚一意孤行
谢安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第四节 南北朝并立
陶潜归隐
刘裕成帝业
拓跋珪建北魏
谢灵运和鲍照
祖冲之创新历
孝文帝改革
郦道元著《水经注》
梁武帝出家
侯景反复无常
第五章 乾坤变幻
第一节 隋朝兴衰
杨坚建隋
文帝灭陈
科举制的创立
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三下江都
瓦岗起义
第二节 大唐气象
李渊起兵
统一全国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李靖夜袭阴山
女皇武则天
药王孙思邈
名相狄仁杰
开元盛世
雕版印刷术
唐三彩
李白傲权贵
安禄山叛乱
马嵬驿兵变
草人借箭
画圣吴道子
李泌归山
中兴名将李光弼
颜真卿就义
永贞革新
韩愈直谏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第三节 五代十国
海龙王钱镠
伶人做官
儿皇帝石敬瑭
周世宗斥冯道
董源画江南
第六章 王朝更迭
第一节 宋朝大业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宋太宗征辽
寇准谋国
元昊建西夏
范仲淹推行新政
王安石变法
《资治通鉴》
文豪苏轼
花石纲
李纲抗金
靖康之辱
岳飞抗金
第二节 大元帝国
一代天骄
蒙古灭金
贾似道误国
襄樊之战
文天祥抗元
张世杰死守压山
关汉卿与《窦娥冤》
红巾军起义
第三节 明的集权与裂变
和尚皇帝
鄱阳湖大战
燕王进南京
兴建北京城
郑和下西洋
土木之变
于谦守京城
海瑞罢官
戚继光抗倭
张居正改革赋役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努尔哈赤建后金
萨尔浒之战
徐霞客探险
袁崇焕大战宁远
皇太极用反间计
第四节 清朝兴衰
闯王李白成
史可法死守扬州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李定国转战西南
康熙帝削藩
雅克萨的胜利
三征噶尔丹
乾隆帝禁书修书
民族英雄林则徐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火烧圆明园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镇南关大捷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西逃
末代皇帝
第七章 民主与新生
第一节 民主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称帝
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孙中山绝处逢生
北伐战争
井冈山会师
四渡赤水
第二节 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
台儿庄血战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第三节 建立新中国
延安战略转移
三大战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篇 野史追踪
第一章 先秦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轩辕黄帝确有其人吗?
黄帝向素女学房中术
尧以围棋教子
“尧舜禅让”是礼让还是篡位?
禹不甘独宿
盘庚是否迁都于安阳殷墟?
商纣王发明胭脂
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
周文王吃子肉羹
卫昭伯娶庶母为妻
卫灵公与男宠“分桃”
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楚怀王初置七夕
第二节 后妃韵事
妃授秘诀于舜
禹之女作酒
妹喜好闻裂缯之声
商王妻妇好善武
妲己发明炮烙之刑
妲已剖孕妇之腹验证男女
西施的洗澡水名日“香水泉”
第三节 宫廷仪规
黄帝始创冠冕制
先秦的宗庙礼仪
先秦时的殉葬制度
周代脱履上殿
商周时的饮食等级礼仪
春秋战国互换人质制度
第四节 宫禁探奇
先秦时的宫殿——前朝后寝
先秦帝王嫔妃的来源
周代首创内廷机构
周代嫔妃与帝王共寝讲究日辰
第二章 秦汉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秦始皇身形猥琐还是英武潇洒?
奇货可居——秦始皇身世之谜
秦始皇为何不立后?
秦始皇四出巡游
秦始皇大杀宦官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谜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之谜
汉高祖自创“刘氏冠”
汉高祖与宦者共寝
汉高祖制定“奉圣髻”
汉高祖故乡行乐
汉景帝误幸唐姬
汉武帝立子杀母
王莽奉汉太后为文母
第二节 后妃韵事
汉高祖怜悯薄姬临幸之
宠姬夜泣不敌一口吃大臣
赵飞燕掌上起舞
汉武帝爱妃骨节自鸣
上官皇后让宫人穿“穷侉”
第三节 宫廷仪规
秦创“传国玉玺”制
秦始皇取消“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
汉代皇帝大婚礼仪
汉后宫的驱鬼逐疫仪式
汉后宫皇后体检制
汉代选宫女制度
第四节 宫禁探奇
汉代后宫妻妾的等级
汉代选美女的方式
汉后宫斗鸡走狗
汉后宫曝衣晒书成俗
汉宫防闲淫逸的“守宫”
汉开宦官封侯之先例
汉代宦官机制
蔡伦不做“上床宦官”
汉宦官出塞惹祸患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魏武帝之子以爱妾换马
魏明帝为何晏擦汗
晋武帝为配置六宫禁民间婚娶
晋惠帝不识亲生儿子
晋元帝生子大臣无功
晋明帝巧言辩日
宋武帝拆琥珀枕
宋废帝命宫女裸逐
宋明帝借种
宋顺帝不愿生在帝王家
癫痴天子高洋不认亲母
“和尚皇帝”梁武帝为何饿死于宫中?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谜
北朝众帝后为何纷纷出宫为尼?
后赵石虎后宫建“清嬉浴室”
后燕慕容熙启棺交合
萧宝卷喜欢抓老鼠
第二节 后妃韵事
甄皇后梳灵蛇髻
吴国孙和爱妾因伤更美
魏宫四美人
魏宫女莫琼树发明蝉鬓
薛夜来化“晓霞妆”
魏灵太后追念杨白花
杨皇后为夫择嫔妃
潘妃开店酤美酒
徐娘虽老犹爹情
郑樱桃妒忌成性
北齐胡太后私通沙门
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第四章 隋唐五代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隋炀帝临幸江都
隋炀帝喜爱“来梦儿”
隋炀帝的扬州迷楼里藏着什么秘密?
隋炀帝厚葬侯夫人
隋炀帝为何自毁江山?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是迫不得已吗?
唐太宗为何对魏征忽怨忽喜?
唐太宗篡改过国史吗?
唐高宗建镜殿
武则天幼时看相
武则天梦断双翅
武则天杀亲女
唐玄宗以饼试太子
唐玄宗观镜言瘦
唐玄宗备尝相思之苦
唐玄宗培训梨园子弟
唐德宗被宦官蒙骗
唐德宗寻母
唐宣宗设计“鲁凤鞵”
唐敬宗独创“风流箭”
李后主始创缠足
第二节 后妃韵事
上官婉儿称量天下
杨贵妃极喜雪衣娘
杨贵妃华清池洗浴
第三节 宫禁探奇
隋后宫四品夫人为院主
隋宫廷服饰用羽毛
唐宫流行高髻
高力士受宠不改忠诚
唐宦官掌握军政大权
唐宦官废帝
唐宫女称为“花鸟使”
唐宫女战袍藏“情书”
唐宫女避难途中梳囚髻
第五章 宋、辽、金、元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宋太祖后苑弹雀
宋太宗抱尸哭子
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原为宸妃李氏
宋徽宗杖上刻谏言
宋徽宗酒灌佞奴
宋高宗借用宫女选太子
赵构不收复失地是怕失去帝位吗?
成吉思汗为何千里召见丘处机?
成吉思汗神秘的丧葬仪式
成吉思汗墓中是否有大量珍宝?
蒙古皇帝蒙哥死因难明
元顺帝设计龙舟
第二节 后妃韵事
花蕊夫人难做皇后
李宸妃坠玉钗
郭皇后误伤帝颈
辽宫皇后分娩用绵羊
谢道清病后变美女
丽妃张阿元制作昆钟
宏吉刺皇后拒临幸
元嫔妃龙瑞娇的后宫酷刑
第三节 宫禁探奇
宋宫流行蹴鞠
元宫大摆斗巧宴
宋宫的三十六髻
元后宫制作五云车
第六章 明代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诛杀功臣?
明太祖不喜出身
明太祖睹画思妻
小匠人使计欺太祖
朱棣生母之谜
明英宗不怨王振
明宪宗敬畏万贵妃
明孝宗生于冷宫
明武宗宫中大放烟火
崇祯帝究竟如何死去?
建文帝到底是“焚死”还是逃亡?
第二节 后妃韵事
小吕妃“对食”丧命
仁孝皇后作“内训”
皇后的弟弟抢皇冠
皇太后废神宗
客氏让明熹宗断子绝孙
田贵妃进谏得宠
第三节 宫廷仪规
明皇帝登极仪
明廷太子冠礼
明廷皇后受朝仪
明皇帝亲征仪式
明廷颁诏仪
明代宫廷经筵
明嫔妃的殉葬制度
明廷皇族车辂制度
明后妃、宫女的冠服制
明代内廷刑杖
明代巡狩制度
第四节 宫禁探奇
皇子出生
后宫中的“三婆”
宫廷御膳
明宫御酒
明宫流行射柳之戏
明宫性启蒙
第五节 宦官、宫女秘莘
刘瑾遭凌迟处死
明代发达的宦官机构
东厂和西厂
宦官与宫女“对食”
明宫女幽闭的宫禁生活
魏忠贤阉割监生
第七章 清代野史
第一节 帝王逸闻
清太祖畏惧明朝假都督
顺治帝之死新说
年少的康熙帝是怎样生擒鳌拜的?
秘密立储始于康熙吗?
康熙传位于雍正是为了乾隆吗?
雍正帝嗣位之谜
雍正帝大兴文字狱
雍正帝时使用骇人的血滴子
雍正帝痴迷剑术
乾隆帝在秘戏图中的容貌
乾隆帝厚待私生子
乾隆帝编修《四库全书》之谜
乾隆帝为母祝寿
成丰帝为兰儿讨饶
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吗?
第二节 后妃韵事
大玉妃与小玉妃争风吃醋
慈禧太后小产
西太后怒撕遗诏
第三节 宫廷仪规
清廷皇帝登基大典
清宫册后礼仪
清宫骑乘仪仗
殿试读卷仪
皇帝大婚制
清朝帝后丧葬之礼
正大光明匾与清廷传位制
清宫禁卫制
清廷皇后冠服制
皇帝服饰和御赐黄马褂制
清代顶戴花翎制度
清廷朝珠等级制
第四节 宫禁探奇
清后宫的日常膳食
清宫御膳“家法”——饭菜只许吃三勺
清宫葡萄藏春药
清宫洋画师
第五节 宦官秘莘
清代太监的品级
安德海出宫被杀
太监净身立“婚书”
专管皇帝性生活的敬事房太监
第三篇 秘史探究
第一章 先秦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伏羲、女娲兄妹通婚之谜
妹喜是“间谍”吗?
周武王指挥的牧野大战究竟发生在哪里?
周公为什么没有取周成王而代之?
屈原为何投汨罗?
管仲为何被娼妓奉为“保护神”?
孔子是“野合而生”的吗?
西施究竟花落谁家?
纵横家鬼谷子有无其人?
庞涓指挥过“马陵之战”吗?
韩非死亡之谜
第二节 文化迷踪
“北京人”在哪里?
神秘的红山女神
良渚文化为何玉器众多?
十二生肖是怎样产生的?
扶桑是什么?
《河图》、《洛书》是上古的无字天书吗?
足球是黄帝发明的吗?
中华民族为什么叫“华夏”?
中国汉字的起源是怎样的?
甲骨文之谜
绘画的始祖是谁?
《山海经》是什么书?
谜团重重的司母戌鼎
《春秋》是不是孔子所作?
《诗经》是否为孔子所编?
左丘明有没有著《国语》?
孙武有没有写《孙子兵法》?
第二章 秦汉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秦始皇是病死,还是被害而亡?
秦始皇陵墓中的重重谜团
秦始皇死后子女下落何处?
孟姜女真的哭倒长城了吗?
赵高乱秦之谜
刘邦为何要偷韩信兵符?
西楚霸王不肯过江东是为虞姬吗?
汉武帝后宫巫蛊之乱新探
李广为何难封?
西汉大将军李陵投降匈奴之谜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演绎“凤求凰”
司马迁死因之谜
王莽真的是“大奸似忠”吗?
第二节 文化迷踪
《吕氏春秋》究竟成书于何年?
历史上有无徐福东渡日本之事?
徐福故里在哪里?
秦始皇传国玉玺下落追踪
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
秦兵马俑主人到底是谁?
王昭君为何出塞?
造纸术始于蔡伦吗?
尼雅古城为何消亡?
北匈奴西迁何处?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刘备真的“三顾茅庐”了吗?
刘备陵墓之谜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曹操赤壁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赤壁之战决战于十一月还是十二月?
赤壁之战究竟在哪个赤壁?
曹操为何要建?2座陵寝?
诸葛亮娶丑女为妻探秘
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曹丕为何在王粲墓前学驴叫?
苻坚指挥的淝水之战是否以多败寡?
王羲之终老何处?
陶渊明血统之谜
陶渊明辞官是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为何惨遭杀害?
第二节 文化迷踪
《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谁的作品?
诸葛亮写过《后出师表》吗?
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之谜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指南车?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兰亭序》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
桃花源究竟在何处?
梁祝故事是真是假?
第四章 隋唐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武则天到底有多少个面首?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目的何在?
上官婉儿为何不记武则天灭族之仇?
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
白居易是胡人吗?
杜甫死后葬何地?
骆宾王下落之谜
黄巢死因何在?
第二节 悬案秘事
杨贵妃有没有被缢死于马嵬驿?
杨贵妃葬于何方?
李白是投水而死的吗?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之谜
第三节 文化迷踪
首次去西天取经的是玄奘吗?
预测千古的《推背图》究竟是什么?
杜牧写过《清明》吗?
古格王国之谜
第五章 宋、辽、金、元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花蕊夫人倾倒两帝王之谜
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天灾”吗?
朱熹到底有没有私通小尼姑?
北宋名妓李师师死亡之谜
秦桧是金国的奸细吗?
抗金英雄岳飞死因探秘
岳母刺字之谜
陆游与唐琬爱恨离愁之谜
第二节 悬案秘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吗?
“烛影斧声”之谜
“金匮之盟”之谜
包拯是如何审理“狸猫换太子案”的?
第三节 文化迷踪一
《满江红》是岳飞写的吗?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有没有改嫁?
《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什么意思?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水浒传》的作者是谁?
第六章 明代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袁崇焕被杀之谜
唐伯虎点秋香之谜
明末名妓柳如是为何自缢身亡?
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
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吗?
吴三桂降清是韬晦之计吗?
第二节 悬案秘事
明代“壬寅宫变”之谜
戚继光斩子了吗?
“梃击案”为何不了了之?
“红丸案”是万贵妃一手策划的吗?
“移宫案”为何扑朔迷离?
李白成为何要杀谋士李岩?
第三节 文化迷踪
郑何为何下西洋?
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什么地方?
西洋之行为何戛然而止?
郑和航海档案被毁原因
谁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历史上的三个张三丰之谜
明十三陵为何十二陵都无碑文?
山西大槐树迁徙之谜
第七章 清代与民国秘史
第一节 名人谜团
史可法去向之谜
郑成功死因蹊跷
施琅是叛徒还是功臣?
乾隆是汉人的后代吗?
乾隆帝为何宠信贪官和珅?
纪晓岚与和珅是怎样结怨的?
慈禧如何与恭亲王联手对付顾命大臣?
慈安真的是被慈禧害死的吗?
李莲英死亡之谜
林则徐死亡之谜
蒲松龄血统之谜
高鹗续写了《红楼梦》吗?
洪秀全死因之谜
杨秀清有没有逼封“万岁”?
太平天国究竟有几位万岁?
太平天国的财宝下落之谜
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川岛芳子死刑之谜
第二节 悬案秘事
清初“明史”案是谁酿成的?
清代名将年羹尧为何被雍正赐死?
珍妃坠井之谜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谜
李秀成投降书是真是假?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八国联军用过毒气弹吗?
对日索赔为何失败?
张文祥刺马案之谜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牵涉了多少官员?
清东陵浩劫的罪魁是谁?
清东陵神秘的地宫是怎样被打开的?
清东陵有多少珍宝被盗,如今流落何方?
慈陵太后墓中珍宝知多少
书摘插图第一篇通史博览
第一章华夏源头
第一节远古文明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与黄帝同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当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的时候,碰到一个极其凶恶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会铸刀造戟,还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闹得周围部落不得安宁。炎帝部落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侵扰,炎帝几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
炎帝战败后,带领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复仇。黄帝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就与炎帝联合在一起,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招集人马,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蚩尤也称得上一代枭雄,自不甘示弱。他集结所属81个支族,又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在兵数上已占据优势,又挟战胜炎帝之余威,并依仗精良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扑来。黄帝临危不乱,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鹗等为图腾的氏族部众迎击蚩尤。黄帝还利用位居河上游的条件,令大将应龙“高水”,在河上筑土坝蓄水,以抵御蚩尤的攻势。
当时正值浓雾弥漫,大雨倾盆,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开展军事行动。蚩尤适时利用天气变化不断偷袭黄帝军得手,于是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认为不多时黄帝就不得不束手就擒了。
黄帝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知道恶劣气候不是己方进攻时机,就主动避敌锋芒,井然有序地组织后撤,因而保存了实力。不多久,风云突变,雨过天晴,黄炎联军反败为胜的契机来了。黄帝当机立断,一声令下,大将常先、大鸿从正面开始了反攻。
黄帝又利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天时,命风后、王亥把经过训练的300匹火畜组成一支“骑兵”,朝蚩尤军心脏长驱直入。
黄帝还准备了80面夔牛大鼓,趁风沙弥漫之时擂鼓吹号以震慑敌人。
突如其来的反攻让蚩尤猝不及防,其军队开始自相践踏、慌不择路,终于陷入崩溃,节节败退。蚩尤无心恋战,向南逃跑;而粗犷骄横的夸父不承认失败,率本部奔大鸿军杀来。忽然一阵狂风,夸父眼着沙子,大鸿自不肯放过制敌机会,拦腰砍伤夸父,夸父军四散奔逃。
黄帝身边众多谋臣一再进言不可放走蚩尤,黄帝采纳群臣意见,联合炎帝族和玄女族紧追蚩尤,在冀州之野将之包围。轩辕命令擂鼓击钟,蚩尤军被钟鼓声震得耳聋眼花、溃不成军。
蚩尤落荒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于野外。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为苗家的国难日。不久刑天与黄帝大战,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斩首,但刑天的尸身不倒,他的两乳变成双目,肚脐变成了嘴巴,继续舞动兵器战斗。夸父则在潼关被应龙万箭齐发射死,鲜血染红了潼关。黄帝取得了对九黎族的决定性胜利,九黎族这一支力量融入到炎黄族中。
黄帝、炎帝打败蚩尤后,同盟关系破裂,两个部落战于阪泉,即阪泉大战。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与黄帝战争失败,一怒之下用头碰撞不周山,从此天地西北高、东南低。这次战争后,黄帝向南发展,经过52次战争后天下归附,黄帝由此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传说中,黄帝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还发明了车、船和制作衣裳等等。这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发明的,黄帝只不过是个带头人罢了。传说他的妻子嫘祖亲自参加劳动,也有一些发明,养蚕缫丝就是她的功劳。最初人们不知道蚕的作用,那时候只有野生的蚕,嫘祖就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以后就有了丝和帛。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我国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树成林,郁郁苍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与苍劲。
中华儿女都把黄帝当成自己的祖先,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
尧舜禅让
传说在黄帝之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先后被推选为该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著名的贤君。据说他当上部落首领后,处处想着人民,对荣华富贵十分淡薄,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过着粗茶淡饭、勤俭朴素的生活。尧为了人民尽心尽责,但他的儿子丹朱却是个不肖之子。尧不愿意传位给儿子,就时常留心天下贤人,准备将帝位禅让给他。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到会的人一致推荐舜。
尧听说舜这个人很好,便让大家详细说说舜的事迹。
大家便把了解到的情况说给尧听:舜有个糊涂透顶的父亲,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死得早,后母心肠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而瞽叟却很宠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舜,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因此,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计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拿走了。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然无恙地落在地上。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头,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边挖出一个通道,从通道中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舜确是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担任首领后,又俭朴,又勤劳,跟老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信任他。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来担任,但是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舜才正式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服洪水,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筑造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以堵为主改为以疏为主。他偕同益、稷二人带领工人四处考察,立了许多标记,最终得出治水方案。他认为黄河水患最严重,其次是济水、准水和长江。于是,他从壶口起把龙门山开了一条大路,又把砥柱山挖出一条深坑,从孟津往北连开九条大河,使黄河水患平了下去。然后又疏通济水的源头,使济水一面通黄河,一面通山东的汶水,治平了济水之患。他又从河南桐柏山起,把淮水分为两路,一路通山东泗水,一路通山东沂水,把淮河水患平下去了。疏导长江的工程则从四川的岷山做起,也以疏浚河道、加速行洪为主,把长江水引到东海去了。
传说在禹治水的13年当中,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对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禹虽然只是一个封国国君,却很受舜的宠信,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每逢舜当众表扬他的功绩,他总说是舜领导得好,指挥得好,运筹得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风范感动了民众,民众拥戴舜的结果。或者说舜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把功劳都记在其他几位大臣的账上。舜于是越发觉得禹仁厚可靠。后来,干脆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禹,让禹替自己管理了16年国家政事。
通过了16年的观察,舜觉得禹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就当着众位大臣说要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禹多次推辞,并竭力推举舜的儿子商均嗣位。不久,舜突然病逝。禹为了避免与舜的儿子商均发生冲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去,一躲就是三年。三年中,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却来朝见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舜死后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这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伯益拒不接受。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禹的儿子启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