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悲哀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瑞士]维雷娜卡斯特 著,赖升禄 译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3-1-1字数: 101000版次: 1页数: 196印刷时间: 2003-1-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801808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视野中的悼亡意义,悲痛是对个人精神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将死亡视为某种力量,它在不断地驱使我们去改变自身。关于变化的思想是一种很有魅力的思想,但是变化的代价就是分离,就是丧失。哀悼的情绪会促进变化,真正使人接受分离,从而做好准备去建立的关系。这本书也告诉了我们,有时候,悲痛未必是件坏事。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在苏黎世大学提交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心理治疗过程中哀悼的意义》。近几十年来,谈论死亡的禁忌已被废除,人们可以谈论死亡了。现在也是废除谈论哀悼禁忌的时候了,人们可以也应该进行哀悼。虽然弗洛伊德已经描述了“哀悼工作”(这个术语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的巨大效用,但是哀悼对我们是心理学研究中至今还不够重视的一个课题,而哀悼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个课题,作者收集资料达10年之久,尤其是关于梦境方面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写出本书,系统地告诉我们潜意识的悲哀是怎样困扰我们的。
精神健康系列。 一部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探究悼亡心理的典范著作。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视野中的悼亡意义:悲痛是对个人精神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过程。 我们可以将死亡视为某种力量,它在不断地驱使我们去改变自身。关于变化的思想是一种很有魅力的思想,但是变化的代价就是分离,就是丧失。哀悼的情绪会促进变化,真正使人接受分离,从而做好准备去建立新的关系。
作者简介
维雷娜卡斯特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之一,苏黎世大学心理学教授,苏黎世荣格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现任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国际精神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
目录
新版序言
前言
当一个所爱的人去世时对死亡的感受
一系列梦中反映出的死亡感爱和悲痛
梦作为哀悼工作的路标
不愿意承认的阶段
情绪激动的阶段
寻找和自身分离的阶段
涉及新的自我——世界的阶段
压抑和拖延哀悼过程的问题
不愿意承认阶段的问题
情绪激动阶段的问题
难以名状的愤怒
“永恒的”内疚
寻找和自身分离阶段的问题
已婚的男人
共生和个性形成
死亡闯入生命——告别存在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书摘插图
但是,为了能使悲哀平静下来,为了能真正感受在心理上需要的哀思,以对付这种丧失和获得对自身和外界的重新认识,人们必须相互帮助。库恩将正在哀悼的人的感觉描述为是一种被世界抛弃的人的感觉——并不仅仅是死者遭到抛弃,换言之,哀悼的人也随之被抛弃。这种抛弃导致哀悼的人更多地关注已经失去的东西。这样一来,自然就越来越为现实世界所抛弃。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悲哀看做是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干脆将它看做是某种病理现象,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相互重新学习哀悼的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战胜我们对悲哀的恐惧,也就是说,不要拒绝悲哀,而是要以此重新去认识现实世界,以便懂得,我们也是会死的,我们的生活是打上了许多离别印记的,这种离别就其本质而言,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使我们感到痛心。但是对此我们也认识到,我们总的来说是非常脆弱的,我们的健康状况依赖于我们无法对其施加影响的许多因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有能力去哀悼死者,我们能够经受住这种极限状况,并由此变得坚强起来。我们也必须找到相互进行哀悼的新方法。我们几乎无法将对我们不再有用的宗教仪式直截了当地变成我们的新生活。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仪式,而这种仪式正在这里或那里产生。显然,人们懂得,他们需要这种仪式。舒尔茨在他的文集《孤独》中就这样描述道:他的夫人去世后,有许多人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相互交谈关于死者的情况。这在我看来就是能够满足哀悼者需要的一种“仪式”。
有一个关于新“仪式”的截然不同的观点,是我在一个关于心理学与死亡的学术会议上听到的。在一个大约有120人参加的大组研讨会上,大家对死亡、丧失亲人、对死亡的恐惧、对丧失亲人的恐惧、面对死亡的勇气进行了十分严肃的探讨。一种普遍的惊愕蔓延开来,大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为难。每一个人都可以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去面对死神。会议结束后我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我们大家都在相互哀悼,也许正因为我们对自身本来就是“陌生的”;甚至是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在哀悼自身,因为每个人都清楚,死神确实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着一个角色,每一个人按其能力都在同死神打交道,也许正当我们感到十分孤独时,其实我们并不那样孤独。我们只要允许别人接近我们,就会有许多哀悼者。
如果寻找和分离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它不再要求哀悼者的全部感觉和全部想像,这时涉及新的自我—世界的阶段可能就开始了。为此的前提是,死者现在已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