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丁建忘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1字数: 450000版次: 1页数: 545印刷时间: 2005/05/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7059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N鲍尔曾预示:“到21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水平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他说,“在中国,有三方面的因素将促进这一重大进步:政策上对教育的有力而持久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保证和用革新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个基层学校,要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理所当然,就是发挥第三方面的促进作用——用革新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本校在上世纪末开始,就进行了认真的主体教育的改革实验与研究,并将这一研究课题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信息交流中心教育改革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同时也被山东省教育规划办批准立项为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
成绩的取得除了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外,也由于我们课题的选题具备了前瞻性和时代性。课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抓住了新世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培养主体人格和主体创业人才——这一核心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说的, “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也指出:“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正是因为我们主体教育的课题研究抓住了这样一个时代要求,才使课题研究与教育改革的进代精神并行不悖,紧密结合,所以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主体教育概述
一、主体教育的概念
二、主体教育的特征
第二节主体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一、传统教育重知识灌注,不重启发探索
二、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不重学生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重教不重学
四、在知识学习上,重学会,不重会学
五、重求同不重求异,重线性思维不重非线性思维。重仿旧不重创新
第三节中国古代朴素的主体教育观
一、主张教育应培养自立的、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这也是今天我们主体教育关于培养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主张人格修养,教育遵循人的差异性,扬长避短都可以成才。这也正是今天我们主体教育关于教育途径和方式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主张启发教育和学思结合。这也是今天主体教育所主张的
四、主张学习是依靠自己努力,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自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途径。这也是今天我们主体教育的重要内涵
五、主张人的和谐发展。我们今天研究的主体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一个素质和谐发展的主体人才,这在古代也是有渊源的
第四节主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三、主体教育功能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功能观
第五节主体教育的实施模式
一、主体教育模式的课题背景
二、“三维一体主体教育模式”简介
三、主体教育在青开一中的实施
第六节主体的和谐与和谐的主体
一、主体的和谐
二、和谐的主体
第二章普通高中主体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一)
第一节普通高中进行主体教育实验的意义
一、为什么当代中国需要主体性人才
二、为什么在高中阶段要实施主体教育
第二节主体教育实验的根本目的
一、主体性人才与学校教育哲学
……
第三章普通高中主体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二)
第四章教师在主体教育中的作用
第五章学校主体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第六章课堂教学中主体教育的探索
第七章课堂教学中主体教育的探索(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