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书
分類: 图书,小说,情感 ,言情,
作者: (美)保罗奥斯特 著,孔亚雷 译
出 版 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1字数: 210000版次: 1页数: 300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392500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幻影书》的每一个起伏曲折都既玄秘又讨喜,叙事者历尽沧桑的睿智更使其备添光彩。这部美妙而优雅的小说或许是奥斯特至今最好的作品。
——彼得凯瑞(两度布克奖得主,《凯利帮真史》作者)
保罗奥斯特无论选择用何种形态发声,无论他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都是不容人忽视的声音。永远是宽厚的心肠。永远是最高的格调。
——麦可翁达杰(《英伦情人》作者)
《幻影书》是他最让人欲罢不能、想象力最丰富,且阅读乐趣最高的一本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具独创性的文笔,在步向极致的同时自成一格。
——《华尔街日报》
在这部小说(《幻影书》)里,他的步调和技巧就像自信心十足的桌球手,干净利落地一推杆,一个古怪的事件就跳飞到了另一个……一部不断出乎我们意料的小说。
——《纽约时报》
一部几乎完美无缺的作品……奥斯特将会作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被记住,这部作品(《幻影书》)就是最好的证据。
——《圣弗朗西斯科纪事报》
一部扣人心弦、魅力四射的小说,毫无疑问是奥斯特最好的作品之一……一个令人彻底心悦诚服的爱情故事,一种美妙的复古悬疑。
——《君子杂志》
在充满戏剧性转折、幽默感和哲学韵味的同时,光是阅读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作者用一页接一页的天才手法,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男人满怀感伤的心碎之谜。
——《ELLE时尚杂志》
一个更老、更睿智的奥斯特在其形而上的灵巧叙事中加入了一种新的元素:一种幻影重重的悲伤,它感人至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异常逼真的与死神对峙的男子肖像……这是一个悲痛莫名的故事,同时其中又包含着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凭借卓绝的写作技巧,奥斯特最终用最质朴的人性完美地解开了所有谜团。
——《洛杉矶时报》
爱书人悦读手记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星期五读完的,接下来的整个周末,甚至是整个礼拜,我满脑子都是这本书。心中充满了感动,但不是因煽情而惹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那种感动,而是眼眶微润,惊叹怎么会有这么深刻的文字的那种感动、惊叹保罗奥斯特怎么能把这么复杂的故事讲得这么清楚简洁的那种感动。保罗奥斯特给自己下了一道比一道难的难题,看着他的每个剧情转折,我都忍不住要替这位大胆的作者捏把冷汗,不知他要怎么替书中人物这些好像太离谱的行为举止自圆其说,可是每翻一页,我就不得不佩服保罗奥斯特那高明巧妙的布局和文笔。不管你是谁,我都大力推荐你看这本书,总归一句就是,好看到两个不行啊!
——Sophie(《一位非读不可的作者》)
村上春树非常推崇保罗奥斯特。他在美国做客座教授时,曾在一次朋友的家庭聚会上遇到过奥斯特。“能见到保罗奥斯特委实是件幸事。”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一直以为奥斯特会演奏乐器,因为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音乐感。然而当我在席间就此询问他时,他回答说很遗憾,他并不会任何乐器。但他又接着说:‘不过我一直是以作曲的方式来写作的。’”
的确,音乐感是保罗奥斯特小说不可忽视的特色之一。他的作品,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充满了美妙的、令人愉悦的节奏感。如果说《纽约三部曲》让人想起即兴演奏的前卫爵士乐,那么《幻影书》就是一部结构清晰、行云流水的钢琴奏鸣曲。从简洁的谜一般的几个音符开始(小说的第一章,主人公突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再笔锋一转折回到蜿蜒悲伤的柔板(主人公回忆失去妻儿的经历),然后是一段冷静的慢板(整个第二章都是对海克特曼二十年代喜剧的内容与风格的精到分析),接着,再次回到开头的音符(第三章,回到那封神秘来信及其所带来的难解之谜),随着故事柳暗花明般的层层推进(第四章:与神秘来信人的联系中断;一位脸上有胎记的神秘女郎突然出现),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伏笔的悬疑气氛如烟雾般弥漫开来。于是,音符的节奏渐渐加快,直至终于变成激烈流畅的行板:第五章到第八章是全书的高潮,海克特曼当年的失踪之谜被揭开,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一幕幕上演;主人公赶到新墨西哥荒漠中的农场,见到了依然活着的海克特,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变故……女主角的死把高潮带到了顶点,然后顺势滑落到最后一章,第九章,一个和缓的、充满沧桑感的收尾。而就在整首曲子结束之际,奥斯特令人叹为观止地抖开了最后一个包袱(海克特的死很可能并非自然死亡,而且他后来拍的那些电影可能还在),仿佛在平静的幽暗中突然闪现出一个电光火石般的高音,它干净利落,却又余音绕梁,为整部小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孔亚雷(《保罗奥斯特笔记簿》)
内容简介
曲折离奇的巧合。迷人的细节。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瞬间。难以置信的奇迹。保罗奥斯特。《幻影书》。
村上春树最推崇的美国小说家一本让你拿起就再也放不下的小说。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市,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他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在法国生活数年。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因为“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主要作品有小说《纽约三部曲》、《幻影书》、《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命运之音》、《海怪》以及回忆录《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等,曾获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他也是每年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人选之一。
他编剧并导演的电影作品有《烟》、《面有忧色》和《桥上的露露》,其中《烟》在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并受邀成为1997年戛纳影展的评审委员。
目前奥斯特定居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目录
幻影书
保罗奥斯特笔记簿
保罗奥斯特访谈
书摘插图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当一九八八年我那本关于他电影的书出版时,海克特曼已经失踪了将近六十年。除了一小撮历史学家和老电影迷,几乎没人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个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兼得或落空》,他在黙片时代末期所拍的十二部喜剧短片中的最后一部,在好莱坞上映。两个月后,没有对朋友同事道一声再见,没有留下哪怕一张字条或泄露任何口风,海克特突然离开了自己位于北橘道的出租公寓,从此杳无音信。他那辆蓝色的德索特还停在车库里;他房子的租约还有三个月才到期,租金也已经付清。厨房里有食物,酒柜里有威士忌,卧室衣橱里的衣服原封未动。据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的《洛杉矶先驱报》报导,“看起来似乎他只是出门散会儿步,随时都有可能回来”。但他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一刻起,海克特曼仿佛从地球表面消失了。
在他失踪后的几年里,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言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其中听起来最有可能的猜测———他自杀了, 或是成了某个非法活动的受害者———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因为从未发现过他的尸体。而其他对海克特命运的揣测则更富有想象力,更充满希望,也更具浪漫色彩。一种说法是,他已经回到了故乡阿根廷,如今是一所地方小马戏团的老板。另一种说法是,他加入了共产党,正用假名在纽约州尤蒂卡的牛奶场工人中从事地下组织工作。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成了一个搭火车四处 游荡的破产流浪汉。如果海克特是个名气更大的明星,这些流言无疑将会持续下去。他会活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说法中,并渐渐变成那些标志性的传奇人物中的一个,一个关于青春、梦想和残暴的命运转折的典型。但这些并没有发生,因为事实上当海克特的电影生涯结束的时候,他在好莱坞才刚刚起步。他出道 太晚,还没来得及充分发挥他的才华,他在电影圈待的时间又太短,对于他是谁、他能干什么,还没来得及给人们留下一个持久的印象。几年过去,大家一点一点地把他忘在了脑后。到了一九三二或一九三三年,海克特已经基本上属于一个被抛弃的世界,如果说哪里还能找到他的蛛丝马迹,那也就是某本没人要读的晦涩书本上的一条脚注。电影现在会说话了,默片里那种闪烁不定的无声表演已成为过去。不再有什么小丑,不再有什么哑剧,不再有漂亮的轻佻女郎踏着听不见的乐队节拍翩翩起舞。它们不过才消失了几年时间,但感觉上却已经成了史前的玩意,就像那些人类穴居时代曾在地球上四处漫游的古老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