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最新作品——与您共赴昆曲审美之旅(书名12月2日公布)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于丹 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00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105924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于丹教授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CCTV-3)所作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
全书以面向大众情趣的审美视角,呈现于丹教授特有的欣赏心得,带领大家感受昆曲艺术的时尚情怀,激活生活历程的优雅基因。
全书主要特点是:
第一,展现昆曲艺术的形神美。
于丹教授以其特有的锦心妙口,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这七个方面,完成了昆曲审美导读,向读者全面展示了昆曲“华美精妙”的形貌和神韵。
第二,突出古今一致的时尚性。
于丹教授认为,昆曲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它本身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宣传昆曲的目的,并不是要形成大家学唱昆曲的局面,而是使人们看到昆曲中所包含的对今天生活依旧十分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许多生活元素,让昆曲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挥其作用。书中多处内容体现了这种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努力,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主题段,用不同于一般内容的特殊形式呈现出来。
第三,服务大众阅读的普及性。
本书以普及昆曲常识为预设目标,为此,中华书局约请专家就书稿涉及的相关内容撰写了词条,以帮助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书稿内容和昆曲知识。同时,在各章之后,附录正文涉及的著名戏出,以省读者的翻检之劳。
第四,呈现装帧设计的形式美。
此书全彩印刷,以不同的主题色展现不同类型的昆曲之美,配以高马得先生极富写意色彩和文人雅趣的昆曲绘画,营造出一种优雅而丰富的审美意境。
第五,强强联手推出的精品系列化。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中华书局出版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于丹论语心得》,极大地丰富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生活;那么,也可以说,于丹教授推出的新书,本本都包涵心得;中华书局在出版上的一次又一次布局,局局都是好棋!
内容简介
昆曲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曾在中国制造过长达二百余年的社会性痴迷,而且人们对它的痴迷程度几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其他戏剧范型所不可比拟的。
——余秋雨语
昆曲源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著称。明代万历之前,昆山腔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自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才使之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
其曲重唱,依字定腔度曲,填词合声律,歌者依腔按板歌唱,“调用水磨,拍挨冷板”,讲究字清、腔纯、板正,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其词高雅、文学性强。早期以清唱散曲为主,随着它在舞台上的兴盛,多以“传奇”“杂剧”为戏剧文学剧本,《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是其代表。
其表演是古典艺术的集成,以载歌载舞为其最大特色,文场、武场莫不如此。文场戏字字含情、句句有舞、美听美看;武场戏把武打的科段加以舞蹈化,在边唱边舞中表现人物和战斗气氛。
其曲家代有杰出,特别是当代,有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有因演《惊梦》《寻梦》《痴梦》而闻名,人称“张三梦”的张继青等等。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古老的戏曲声腔逐渐为世界所认知。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没有时间去全然地深入地接触昆曲,但是暂时停下自己匆急的脚步,偶尔听一两句它的声腔,读一两句它的文辞,体会一下它的情怀,也许可以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美的滋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丰富。
作者简介
于丹: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199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奖,2000年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获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被评为2006年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获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所讲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2007年国庆期间,在中央三套“文化访谈录”连续七天播出《于丹•游园惊梦》,再次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目录
序:昆曲的普及教育 白先勇
深情之美
梦幻之美
悲壮之美
苍凉之美
诙谐之美
灵异之美
风雅之美
后记
书摘插图
于丹昆曲欣赏心得
1.其实,人人心里都掩映着一片园林,无非被一扇无形的门遮挡着,如果你真的推开这扇门,虽然那可能是一扇吱吱呀呀的门,你好久没来过了,但是你只要打开一道缝,一眼望去,你便会看到许多以前不曾留意的东西,许多真正契合于内心的东西,许多属于梦想的东西。
2.梦也许在现实中不是一种生产力,不能带来一种物质的结果,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对自己灵魂上的一种开掘。今天的我们不仅仅是远离了一个古典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从容做梦的心境。
3.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开了一扇窗户: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分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可能给我们一个梦想的空间?也许我们每个人在梦幻中可以触摸到的是心灵最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4.昆曲对我们来讲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文章,不同于我们了解做人的起码道德,它是一种奢侈品,它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闲暇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心游万仞,在审美中完成一个从容而优游的穿越,然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5.深情,不仅有程度之深,还要有程度之细。昆曲的情是细腻、婉转能够纤毫毕现的一种情趣,这样的情铺展起来是从容不迫的。
6.也许是我们的时代太繁荣,也许是我们的时间太短促,所以我们有很多感情不缺乏强度,却缺乏富有韵味的表达方式。靠琴寄情、以琴谈心的现在还能有几人呢?
7.深情之美,不在于这份情感最后能不能够成正果,而在于它成长的过程,广而弥深,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这个世界上有一些情怀是不问结果的,有一些情怀是不记成败的,充满深情的人不要求非要有一个圆满、妥贴的结果,非要给他一个交代,他要的只是自己的投入,如果不让他投入,他会觉得辜负了自己的心。
8.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怀抱着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是隐蔽在人群中的异类,我们带着相似的笑容,温文尔雅,互通言语,我们有自己的职业,有自己的妆扮,但是又有几个人的心事是真许人知道的?所以有的时候,戏曲的深情会给我们一种勇气,一种执着,起码让你知道,千古情丝,孤寂、困顿,不只你一人。
9.今天,有很多人心中并不缺少爱的意愿,但是我们真的缺少爱的能力。能力关乎细节,能力关乎过程,能力其实也关乎一个人的价值观。当我们甚至在爱上都要计较得失与最后的结果时,我们就真的失去了深情的本能。
10.真正的英雄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名分,而是一种情怀。英雄,可以成、可以败,但他的情怀一定是且悲且壮,有对历史的沉静的投入与内心的反省。
11.昆曲之美,正在于它可以把浩荡的悲壮,凝聚在一出戏中呈现为一个永恒不可替代的瞬间。无论是勾勒了脸谱的、净扮的关羽,不画脸谱的、末扮的史可法,还是俊美的、旦扮的李香君,他们同样能够传递出悲壮的情怀。
12.深情和悲壮都关乎一个人的心灵,心灵是一种理解力,决定了一个演员可以把同一出戏演得完全与他人不同。
13.苍凉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感受,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
14.在这个时候,面对着一个你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之中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夜奔》这出戏之所以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人类面临的恒久的困境。
15.真正有苍凉之感未必是人生的不幸,它是人生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生命的反省,它使人保持着一种清静,保持着自己对人生不足的透彻的反观,从而获得对天地万物的格外的珍惜。这个世界上那些永不妥协的乐观主义者,一定是经历过人生浮沉懂得悲观的人,只有真正被悲观磨洗之后的人才会拥有一种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因为他知道有太多的东西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这样的心拥有的是在苍凉映衬之下的希望,是在苍凉之美萦绕于心之后能够表现出来一种达观。
16.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能够留下来的文化信物是很多的,但是留下来的不一定是今人都看得见的,每一个时代呈现的一定都是在价值认可范畴之内的。多元使我们具备了更多的逻辑起点,有些逻辑起点仅仅存在于艺术与审美的范畴之内,如果我们承认了文艺的独立性,那么拂开千古尘埃,能够披露在我们眼前的信物绝不仅仅限于昆曲舞台。
17.有太多的魂魄既承载了人间的千情百态,同时又延展凡人的能力,使人间很多的无奈无助在灵异世界中得到了解脱,使人生很多的理想、心愿得到了一种审美的延伸。所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审视昆曲中的灵异之戏,我们就会少一些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纠缠,从而获得一种纯净的审美以及这种审美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