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影响世界对力量的思考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张剑荆 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77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18164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张剑荆先生继畅销书《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之后的又一力作!
强权如瓷器,当国者需谨慎从事。继畅销书《中国崛起》之后,张剑荆先生的又一力作!
在本书中,作者慷慨地铺展了自己在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领域广阔深厚的背景知识,冷静地陈述了对许多人们广泛关注问题的理性思考。作者在中国通向大国之路上继续追问:这么一个国家应当为人类,为世界贡献什么?作为“崛起外交”,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又是什么呢?
内容简介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面对全球范围内力量大规模转移的历史趋势,倒退着走路可能更容易使人保持警醒。对于倒退着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而言,有一门学科显得特别重要,它就是专门研究国际间权力关系、研究国家行为的国际关系学或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医学是人类生死之学,国际关系学也是生死之学,前者关系到个人的生与死,后者涉及的则是国家的生与死。国家往往并不像其表现出来的那样强大,也不像其表现出来的那样富于理性,所以我们说“强权如瓷器”,因此之故,当国者需要谨慎从事。同时,国家并非一人一姓之国,其荣辱生死,事关每一个人,因此所有的国民,都有责任关注其命运。这就是本书写作的宗旨。
本书系统分析了近二十五年来中国如何从衰落到崛起,更主要的是试图引起当政者的警惕,面对自身的日益强大,如何记取历史教训,像对待瓷器那样谨慎呵护。强国只有谨慎地使用自己的权力,恭敬地呵护自己的权力,才能保持强盛的国力,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
张剑荆,笔名东方更夫。先后毕业于兰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现供职于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中国经济时报社,任副总编辑。作为资深时事评论员和国际事务专栏作家,近年来就中国的战略转型等问题撰写了大量文章,主要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社》、《南风窗》、《财经》、《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领袖危机》(2001年)、《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2005年)等。
目录
自序
导言 倒退着进入未来
第一篇 中国的崛起革命通过改革实现崛起
一 从衰落到崛起
二 韬光养晦
三 稳在亚洲
四 探寻一个体系共识
五 中国崛起与日本
六 通过改革实现崛起
第二篇 别了,旧世界:中国崛起的世界背景
一 在送葬曲中行进: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二 重新崛起俄罗斯的普京时代
三 颜色革命:从稳定弧到革命弧
四 欧洲的焦虑
五 亚洲的冲击
六 流乱四起
第三篇 强权如瓷器:对力量的思考
一 强权如瓷器
二 国家的双螺旋
三 骗子、小气鬼和傻瓜
四 国家为什么自恋
五 国家形象也是国力
六 多极系统和平衡者
七 事实是囚徒
八 战争与意识形态
九 世界的展
十 对战争的态度
十一 穴居人
十二 权力幻觉与萨达姆的结局
十三 分利集团与国家兴衰
媒体评论
在我们这个堪称信息爆炸、物欲弥漫而传媒称王的年代,一切都太容易被淹没被覆盖了。主动阅读、愉快阅读反而成了一件比匮乏年代困难得多也更显奢侈的事。于是,人们往往选择干脆放弃选择,懒得阅读。我得承认,当明雨先生命我为他的朋友张剑荆先生的新作《中国如何影响世界——对力量的思考》写一个评介性序言时,我是抱着一种正好有了一个正当的阅读理由,又可先睹为快的态度来进入这个E-book形态。
但是,当我开始进入张剑荆设定的“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语境时,立刻被作者的诚恳、睿智和纵横捭阖的才气所打动。在这里,作者慷慨地铺展了自己在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领域广阔深厚的背景知识,冷静地陈述了许多对于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的理性思考,堪称全面专精鞭辟入里。无论是作者对于“中国崛起”或“中国模式”非常专业的实然考察、或然分析和应然评价,还是对于与之相对应的国际格局、世界大势、全球主题历史原由、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的描述反思,都既给人一种清晰的空间感,又让人感觉一种沉甸甸的时间律动……还有一点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书中强烈的劝谏倾向,这是作者富有良知的表现和葆有赤子之心的自然流露——非匮乏时代的稀缺资源!我必须再次承认,怀着一种感激之情承认,这是一次愉快的阅读。
其实,当面对《中国如何影响世界——对力量的思考》这样一个特定时空条件下的题目时,我就在自己心里有了一连串的假设。假设我来回答“中国如何影响世界”这个问题,并且其结点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最集中的表现——力量上,那么,于我这个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专业的外行来说,将会给出怎样的答案?这些答案的语境与作者书中的思路是否能达成某种契合?现在,我可以说,对这个假设的印证过程和结论,就是我作出“愉快的阅读”这一判断的依据。因为很快,这次阅读在我,便变成了一种他乡遇故知式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