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觉:净影寺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冯焕珍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6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5916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慧远思想中最核心的“真识心缘起”为主轴,所谓的“真识心缘起”,就是指的人的最终认识包含了世界宇宙所具有全体与一般,成就与破坏等相对应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圆融的特点。通过研究净影寺慧远的思想,提示出潜在于慧远著作中的思想系统,即在这圆融灵活的方法和曲尽其致的解说包裹中,存在着一个以真识心为所依体开展出来的比较谨严和一贯的系统,尽力显明慧远思想的理论根源来龙去脉及在中国佛学中的价值。
作者简介
冯焕珍,字 民,别号明焕,1964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二十年前初次听闻吾国圣贤之学,欣然归向。主要论文有《说“无念”为宗》、《马祖大机大用蠡测》、《六世纪华严学传承考辨》、《净影寺慧远的行持、著述及其显实宗》、《现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等,译作(合译)有《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
目录
导论 佛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本书研究的问题
一 佛教、佛学与佛学研究
二 史学式研究
三 哲学式研究
四 经学式研究
五 走向平等的经学观
六 本书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笫一章 慧远的思想背景、行持与著述
第一节 慧远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慧远的行持
第三节 慧远的著述
第二章 归宗真识心的判教观
第一节 慧远的法界观与方法论
第二节 慧远对判教异说的评破
第三节 一佛乘与二藏四宗
第四节 慧远真识心缘起系统的衡定
第三章 如实空如实不空的真识心
第一节 真识心的名义及其体相
第二节 简滥与辨正
第四章 真识心受遮蔽的根源与过程
第一节 真与痴合的阿梨耶识
第二节 认实为虚的妄识
第三节 认虚为实的事识
第四节 众生流转过程总观
第五章 真识心开显的基础
第一节 法报二佛性
第二节 佛性的当现问题
第三节 慧远佛性论的价值与局限
第六章 真识心开显的过程
第一节 熏转三识的教证二行
第二节 三转成佛的三识观
第七章 真识心的朗现
第一节 德体无雍、妙用自在的无上菩提
第二节 体真、德圆、用博的大般涅槊
第三节 妙色湛然的佛身
第四节 妙寂离相、随物应现的纯真净土
结语 慧远的遗产
一 诸法仗缘而起
二 如来藏学是正宗的佛教
三 慧远思想在中国佛学中的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导论 佛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本书研究的问题
六 本书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以净影寺慧远思想中最核心的“真识心缘起”为主轴,揭示出潜在于慧远著作中的思想系统,其目的有二:(1)证明慧远以及他所宗本的如来藏思想并非韩镜清等人所贬斥的伪佛教;(2)尽力显明慧远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在中国佛学中的价值。这样的任务与目的,既是我自己的佛学观和方法论的结果,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
前文说过,运用经学方法研究佛学可以达成“重经验”型与“重知识”型两种佛学。在阅读中国古代高人们的著作的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了一个迄今未变的看法:古代哲人们的思想大多不是通过翻箱倒柜、挖空心思“学”和“问”出来的,而是在天人交感、人际交通的过程中“修”和“行”出来的;而且,他们往往是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修行,才得到那么一点依数字化社会的度量标准看来微不足道的成果。作为一个成日忙于生计乃至名利的现代人,即便是“自”以为找到了比较合适的通达古人精神世界的路子,又怎么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间彻透他们长期生命的结晶呢?更不用说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了。因此,“重经验”型的佛学目前无论如何是不敢妄求的,只要能够真正通达古代得道高人的思想世界,并从中得到一点“重知识”型的佛学,就心满意足了。
正因为中国古代智者们的思想大都是其生活方式的直接呈现,因此,即便他们都属于同样的信仰话语系统,其思想仍然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基于此,要切实地理解这些充满个性的思想家,并将其特出之处显明出来,深入到他们每个个体的精神深处,并以其生命体验的内在轨迹为主轴加以研究,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视角。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从慧远的“真识心缘起”这样一个概念来总摄慧远的思想了。
我决定研究慧远的思想,最初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动机:慧远是与天台宗创立者智顗和三论宗开宗者吉藏齐名且较后两人更早取得成就的佛学家,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称为南北朝时期佛学界最博学的佛学林师,但对这样一位星要的佛教思想家,我国学术界却长期乏人问律,(那里尚未见到廖明活先生的《净影慧远思想述要》)一书,刘元琪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净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也才刚刚写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