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伦理学,
作者: 赵康太,李英华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29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573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12个章节,它是在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以及南太平洋诸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伦理道德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东南亚伦理是多元伦理。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汉传佛教和道教,与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一起,对东南亚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对东南亚伦理的影响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历史的。本书在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以及南太平洋诸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伦理道德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究。本书可供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者参考,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教材。
目录
序
绪论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的关系
第一节 东南亚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
第三节 东南亚伦理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接受与改造
第一章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儒家伦理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一 儒家伦理道德的哲学基础——天人关系论
二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
三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道教伦理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一 道教伦理道德的哲学基础——道德本体论
二 道教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三 道教伦理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汉传佛教伦理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一 汉传佛教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二 汉传佛教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三 汉传佛教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及其特征
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
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儒释道与越南儒学及越南传统思想道德
第一节 越南主体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一 京族寻根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和越南的历史渊源
二 儒释道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儒释道与越南儒学的特征
一 儒释道并重与越南儒学
二 忠孝信义与儒家伦理
三 忠君爱国与民族精神
四 “男尊女卑”与妇女地位
第三节 越南文化与“适应越南国情”的中国文化
一 中国儒学与越南儒学的“忠”“孝”观念差异
二 汉传佛教、中国道教与越南的佛教、道教的区别
三 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中的妇女观念差别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南传及其在老挝、東埔寨的本土化
第一节 老挝、柬埔寨的文化寻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南传
一 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与老挝、柬埔寨的民族关系
二 老挝、柬埔寨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以及华人的迁居史
三 中国传统文化在老挝、柬埔寨的传播和影响
第二节 多元文明与老挝、柬埔寨的思想道德传统
一 慈悲观念、轮回思想与博爱众生
二 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和重视家庭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南传佛教与泰国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 南传佛教、儒家思想与缅甸的伦理文化
第六章 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存扬
第七章 新加坡的儒学运动与“共同价值观”
第八章 印度尼西亚的“孔教”与伊斯兰文化的化合
第九章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文莱“马来伊斯兰教君主制”文化
第十一章 “南岛语族”寻根与“太平洋风格”
第十二章 海南岛:中国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伦理
道德的基本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道墨三家思想为主;汉唐以后,则以儒释道三教伦理思想为主。其中,先秦道家伦理被道教所继承和发展,墨家伦理则被儒家和道教所吸收。故总体而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伦理为主,而以道教和佛教伦理为辅。佛教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法句经》卷下),道教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他们很重视道德修养,这是他们修仙成佛的先决条件。佛、道中的很多清规戒律,可以说就是伦理教条。一方面,儒释道三教伦理各有自己的特性,儒家伦理重纲常,道教伦理重生命,佛教伦理重解脱。另一方面,儒释道三教伦理又存在共性,均认为心性问题是道德修养的核
心问题,因而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的心性修养。所以,关注心性修养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一节儒家伦理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儒家伦理源于周公所创立的德政思想和礼乐制度。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以礼为仁的表现形式,把道德行为和修身济世联系起来,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社会功用。《大学》以修身为治国之本,确立“三纲领”(道德目标)和“八条目”(修养步骤),并提出“絮矩之道”来处理上下左右关系。《中庸》将天道、人性、教育一体化,概括儒家伦理为“五达道”和“三达德”,以“诚”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以“中和”为理想境界。孟、荀则分别从“仁”和“礼”的角度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伦理道德不祥的重要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