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退缩的特征及教育干预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叶平枝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211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6333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第三部分依据儿童社会退缩病因学研究的成果,在生态学理论的框架下,借鉴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探索了幼儿社会退缩以关系为外因,以交往自我效能感为内因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后,基于对幼儿社会退缩特征和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成果,编制了以关系和情绪调动为基础、以交往自我效能感提升为关键、将退缩幼儿行为改变和环境重建并重的生态化、半结构化的幼儿园游戏干预方案,以解决已有干预研究针对性差、概化迁移能力有限的问题。 最后,本书从角色游戏、关系重建、同伴中介和交往自我效能感等几方面阐释了游戏干预的作用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幼儿社会退缩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幼儿社会退缩的发生发展机制,揭示了幼儿社会退缩以关系为外因,以交往自我效能感为内因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这些研究,编制了以关系和情绪调动为基础、以交往自我效能感提升为关键,将退缩幼儿行为改变和环境重建并重的生态化、半结构化的幼儿园游戏干预方案。然后,采用个案和实验研究,实施和检验游戏干预方案的效果,并阐述了干预的作用机制。
作者简介
叶平枝 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汉族,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河南省高校系统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教育干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曾主持幼儿社会退缩教育干预的追踪研究、河南省幼儿园创新教育体系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多项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奖励。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儿童社会退缩研究的兴起
二 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界定及辨析
三 儿童社会退缩的分型研究
四 儿童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
五 儿童社会退缩的其他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一 幼儿社会退缩研究工具的问题
二 幼儿社会退缩的群体特征问题
三 社会退缩幼儿的适应状况研究问题
四 幼儿社会退缩的干预研究问题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及其意义
一 研究的总体设计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幼儿社会退缩特征及适应性研究
研究一 幼儿社会退缩教师问卷的编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研究二 幼儿社会退缩的筛选和诊断标准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研究三 幼儿社会退缩群体特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研究四 社会退缩幼儿的适应状况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方法
第四节 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小结
第三部分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研究
第一章 幼儿社会退缩的游戏干预方案的设计
一 干预方案设计的依据(兼析发生发展过程)
二 干预方案设计的总体构想
三 干预的策略和代理人
四 干预游戏的设计
五 游戏干预的策略
六 干预的程序
第二章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实施及效果检验
研究一 个案研究
研究二 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总讨论
第一章 幼儿社会退缩特征及适应性研究的主要发现与讨论
一 主要发现
二综合讨论
第二章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研究的主要发现与讨论
一 主要发现
二 综合讨论
第三章 对于本研究方法及缺陷的认识
一 对于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二 本研究的缺陷
三 有待研究的问题
附录
附录一 幼儿社会退缩项目搜集访谈提纲
附录二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原始问卷)
附录三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四 儿童游戏观察编码表(Rubin,1989)
附录五 幼儿社会退缩游戏干预后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六 幼儿教师对游戏干预的反馈
附录七 不同阶段的干预游戏
附录八 游戏干预笔记摘录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文献综述
一儿童社会退缩研究的兴起
一般认为,儿童社会退缩研究的兴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心理学对同伴互动及其关系的研究;二是发展病理心理学对个体社会适应不良原因和过程的研究。
(一)同伴互动及其关系的研究
对同伴关系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初是一些思辨性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群体在个体行为形成、保持和改变中的作用(邹泓,1998)。
20世纪30年代,在皮亚杰理论和研究的推动之下,人们认识到,儿童可以通过探究、建构、讨论,协商来学习关于社会和人际间的知识,形成和表达不同的观点,当时的研究开始关注这样的一些主题,如婴儿和学步儿社会互动的研究,学前儿童的社会参与、同情和利他行为、反社会倾向、领导、友谊、伙伴网络及其结构等,所发表的成果大多是对早期儿童的研究,但一般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所发表的成果大多是对早期儿童的研究,但一般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当时的研究大多探讨儿童如何进行交往,而较少关注同伴关系中的个体差异。
“二战”前后,关于同伴关系中个体差异的研究开始出现,如尝试运用同伴提名法来考察儿童在伙伴中的地位,开始探讨同伴小组的结构、组成、人际间的吸引力、排斥和漠视等。但是,除皮亚杰、米德和沙利文以外,很少有人反思同伴交流互动儿童正常成长和发展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了同伴对儿童发展所具有的直接、稳定的影响,并逐渐得到了公认,这一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同伴关系的研究,同时,在实证研究的支持之下,同伴关系的研究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