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韩福国等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52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7654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质朴而有效的“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具有相当透力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效应,这种效应正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创造社会和谐所需要的。本书总结研究所贡献的不是种模式,而是一种精神,思想的进步,工作的创新以及发展的推动。都应该立足社会,扎根社会,用最实际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逻辑来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
——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
义乌工会提供了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其特点是低政治化,非商业性,高效率,可以动员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主要面向劳资纠纷依法解决,从而在客观上推进法律实施。这一机制补充了有关制度供给的不足,后果是降低了社会冲突转化为政治冲突的概率。与此同时,义乌工会本身也为自己找到了满足社会需要,适合中国体制的发展战略,来回应转型时期面临的生存挑战。
——北京大学张静教授
《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对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的内生原因和外部条件等进行了系统描述和翔实论述,是十分可贵和值得称道的学术成果。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义乌工会作为维权的组织力量具有来自国家和农民工群体的双重信任。这样,工会不仅承担了作为市场,社会权力和国家之间的博弈载体的使命,而且在承担这一使命中完成了自身的转型。这一组织载体的自身转型是承担博弈的关键要素,是中国整个社会转型的关键一部分。这种社会转型的成功,体现为体制内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体制内组织的断裂,从而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延续的转型的成功,体现为体制内组织的转型,而不是体制内组织的断裂,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延续的载体。或者说社会变迁没有面临一种组织体系崩溃后的组织重建,也为国家体系对社会的适应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冯同庆教授
韩福国博士等人以义乌工会为当地农民工所建构的维权模式为基础,进行了包括大量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贯时性实证研究,并与制度和组织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文献直接对话。无论就主题本身在中国目前发展历程中的实际重要性,对于未来宏观环境变化的启发性、研究方法和科学性、理论视野的丰富性、观照角度的全面性来说,都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与实用价值的前沿作品。对于书中已经呈现的实证资料与发现,乃至于所推导的理论意涵,基本上我都同意作者看法。
——台湾大学徐斯勤教授
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在中国现在制度下,存在着许多盲点。韩福国等人所作的这项研究,从制度的生成,演化拓展和完善的角度,对如何消除这些盲点,作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是一部用经典案例来说明治理架构如何形成,如何发挥作用的力作。
——浙江大学余逊达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对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的内生原因和外部条件等进行了系统描述和翔实论述,是十分可贵和值得称道的学术成果。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义乌工会作为维权的组织力量具有来自国家和农民工群体的双重信任。这样工会不仅承担了作为市场、社会权力和国家之间的博弈载体的使命,而且在承担这一使命中完成了自身的转型。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引言 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
(一)建立社会化维权平台,创新维权理念
(二)完善社会化维权网络,创新维权途径
(三)构建社会化维权格局,创新维权形式
(四)运用社会化维权手段,创新维权机制
(五)树立社会化工会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第一部分 制度缘起:民工群体与组织功能
第一章 制度创新基础:工会的民营经济基础
一、民营经济与农民工的历史共生性
(一)历史发展中的农民工群体
(二)义乌民营经济与农民工群体
(三)农民工:城市新民与新型产业工人的结合体
二、社会群体变迁对工会组织的需求
(一)农民工权利维护的组织需求
(二)农民工保障体系建立需求
(三)农民工再教育的需求
(四)农民工公共服务和政策需求
(五)农民工的群体整合需求
(六)农民工的制度改革需求
第二章 原生制度形态:义乌农民工原生组织考察
一、原生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一)原生组织的界定
(二)义乌同乡会的现状考察
(三)义乌其他社会组织的状况分析
二、义乌农民工原生组织的有效性
(一)义乌同乡会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原生组织与农民工群体的关联性
三、义乌原生组织的困境
(一)原生组织的最大困境是其在合法性上的困境
(二)原生组织有很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三)原生组织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四)原生组织黑帮化可能性
(五)原生组织的内部建设问题
四、传统国家体制的不足
(一)政府管理职能功能不足
(二)国家司法保障的不足
(三)工会组织工作的被动性
第二部分 制度创新: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
第三部分 制度创新的归属:科学维权观
第四部分 制度变迁与制度和谐
附录
附录一:专家评论意见
附录二: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访谈记录
附录三:《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制度创新基础:工会的民营经济基础
如果从工业化启动点算起,农民转化成工人的速度和比例与工业化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后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区别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中国农民向城市的流动是有序的,并且他们向城市的流动是工作取向的,并不是定居取向的;更为不同的是,他们候鸟式地往返于城乡之间,既弥补了城市所需的劳动力不足,又不耽误农业的生产;虽是低劳动报酬,但又数量充足;在拉动城市消费的同时,却不享受城市的各种保障。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劳动力来源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从乡镇企业的农民就地工人化,到中小城市的民营企业的劳动力补充及大中城市的民营企业以至于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补充,中国农民工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本章从农民工的历史与民营经济发展的角度,观察他们的历史共生性。
一、民营经济与农民工的历史共生性
(一)历史发展中的农民工群体
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九八四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中国农民迈出了进城务工的第一步。
这一文件清楚地指出农民群体结构变迁的趋势:“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耕地经营,从事林牧渔等生产,并将有较大部分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进步,可为农业生产向深度广度进军,为改变人口和工业的布局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