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污的“四化”处理
分類: 图书,农业/林业,畜牧、狩猎、蚕、蜂,
作者: 张硕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203000版次: 1页数: 231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33420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自2002年承担了宁波市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开发”,同时起草了《宁波市农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五年规划》,并承担了规划内的任务,至2007年建设完成了51家畜禽干粪无害化处理车间及7家商品有机肥加工厂,形成了一整套的发酵处理及有机肥加工操作规程。2005年承担了浙江省“811”环境整治规模畜禽场排泄物治理任务,至2007年完成了7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承担了宁波市农科教结合项目“四大特色农产品有机型专用复混肥的技术研究及推广”。本书的编辑出版正是作者及其合作者多年来从事畜禽粪污“四化”处理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技术和经验的结晶,工作实践为写成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在编写过程中,也收录了目前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著作或论文中的一些内容,在此谨向他们和所有帮助过作者的领导、专家深表谢意。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了畜禽养殖业的历史、畜禽排泄物排污现状及“四化”处理现状。第二章介绍了生态养殖小区的模式、运作、布局、卫生设施、生产管理与组织管理及畜禽舍建造,这是分散污染变为集中污染处理的前提,是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结合宁波市实际,从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和资源化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阐述了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无害化的概念、特点及技术措施,重点介绍干燥法、化学法、好氧堆肥发酵法和除臭技术;阐述了生态化处理的概念和模式,重点介绍了生化处理法、土地消纳法、废水发酵制沼法,并列举了宁波市的案例;还介绍了饲料化、肥料化及能源化等资源化技术。第七章介绍了现代新技术在“四化”处理中的应用。第八章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禽粪污“四化”处理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附录,收集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CB 18596-200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本书的编写层次分明、环环紧扣,可操作性强,内容涉及畜牧、农村能源、土肥、环保、机械等多学科,对从事上述研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有机肥料企业、规模畜牧场及广大的种植户都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张硕,女,1968年12月生。199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为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宁波市土壤肥料学会秘书长,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先后获省、市科技进步、丰收奖13项次,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她主持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开发”课题被评为2005年度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人选浙江省跨世纪农业系统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6年被推荐为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浙江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作先进个人、宁波市“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先进者,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当选为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畜禽粪污排放
第三节畜禽粪污的“四化”处理
第四节 “四化”处理的现状
第二章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第一节生态养殖小区的运作
第二节生态养殖小区的布局与卫生设施
第三节生态养殖小区畜禽舍建设与生产管理
第四节生态养殖小区的组织管理
第三章畜禽粪污的减量化技术
第一节减量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减量化的技术措施
第四章畜禽粪污处理的无害化技术
第一节无害化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干燥法
第三节化学法
第四节好氧堆肥法
第五章畜禽养殖污水的牛态化处理
第一节生态化处理的概念与模式
第二节生化处理法
第三节土地消纳法
第四节污水发酵制沼法
第五节典型案例剖析
第六章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第一节畜禽粪便的饲料化技术
第二节畜禽粪便的肥料化技术
第三节畜禽粪便的能源化技术
第七章现代新技术在畜禽粪污“四化”处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除臭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第二节天然沸石的应用
第三节纳米技术在畜禽粪污处理中的应用
第八章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禽粪污“四化”处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畜禽粪污处理信息化的内容
第二节常用畜禽粪污处理软件介绍
附录1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附录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年3月20日公布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畜禽养殖历史悠久
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据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有多达1000余头牛和猪的遗骸堆积;浙江河姆渡与罗家角二地文化遗址中有猪骨和猪塑像、水牛和鹿的头骨堆积的考证,以及伏羲氏“教民养六畜,以充牺牲”、“茹毛饮血,教民渔猎”之说,均可证明7000余年前不少重要的动物已分别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驯化。原始的畜禽饲养业已初具雏型,马、牛、羊、猪、鸡、犬相继被驯化家养,传统的“六畜”逐渐齐备,而且据《尚书禹贡》等古文献记载,历史上的家畜并不止6种,象也曾是家畜之一。
距今5000多年前(从神农到黄帝的传说时代),家畜渐被用于驾车使役。唐《通典礼》篇称:“黄帝作车,至少吴,始驾牛,及陶唐氏(尧)制銮车,乘白马,则马驾之始也”。从殷墟发掘的马车,其结构已与秦汉时代的畜力车辆近似。
距今4000年前(夏代),进入奴隶社会后,畜牧业和家畜利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役畜和肉畜都得到重视,因此也注意了家畜品质的选择。《礼记檀弓》说:“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这表明上古三代对驾车用的军马和祭祀的牺牲已讲究毛色的选择。为了养好家畜,当时在管理畜群、修棚盖圈、减少家畜伤亡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从事放牧的奴隶称圉人、牛牧,奴隶头目称牧正,有的牧正后来成了奴隶主的仆从,到封建社会时代还有升到九卿爵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