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最佳散文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王必胜,潘凯雄 选编
出 版 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82000版次: 1页数: 398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506291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文学佳作年选,对于专家来说,是文学流年的历史见证,是对作品流变过程的分类赏析;而对于大众来说,就是一种普及、传播文学的快餐。省时、便捷,各得其所。文学佳作年选,如同收割庄稼,割了一茬又催生了下一茬。文学似乎在年度的收割中长快了。当下的文学作品还未来得及尘封,便有人抢着为它搜微、存档、检索、点评,这不能不说是时代对文学的垂青。
本书作者在怀人纪事中,感怀世事的变化,感悟世道人心的得失;在对过往的追忆中,有年代的大事要情,也有个体生命的情态;从大的主题看时代文化的走势,也可以在个人的经历中,感受社会前行消息。旅行途中,由物事而情怀,由景及人,也可以跳闪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即便是平凡人生、弱小人物,也有对亲情和友爱这一普泛性情怀的新的思索。写人绘事,记史述怀,忆往说旧,深挚的情怀,热烈的情致,蕴藉的文气,感怀体悟,浏亮透彻,让散文的体式不囿成法旧规,虽小巧却隽永,这些是选本中的总体风格。
内容简介
辽宁人民出版社太阳鸟文学年选为当代文学存档,已历时十年。
丛书将目光锁住纯文学的佳作精品,以其独具的民间视野,爬梳整理着文学的年度精品。它恪守纯文学阵地,坚持编选的民间视角,逐年梳理,逐年集粹,自成风格。
选本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文学的多元生存空间,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它更多的是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客观审视或居高临下的姿态亲近现实,它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因此,这套选本不奇异、不乖张、不空蒙、不小资,平实、亲切、生活、现场,就是它的特点。
本书是该丛书之一《2007中国最佳散文》。
目录
序散文的人文坚守
王世襄李庄琐忆
贾平凹六棵树
蒋子丹狗年轶事
李国文探病
南 帆七七级
张立勤 中国摇滚
周晓枫琥珀
王小妮在宁夏乡村找寻传统
筱 敏过去的岁月
霄 云 我在恭王府的童年
李延青写心辑
石舒清老院
郑小琼铁
迟子建 白雪红灯的年
程绍国周口三题
徐 坤 沈阳的美丽与哀愁
刘醒龙 一只松鼠的城市
汤世杰把和顺阑杆拍遍
王宗仁 静悄悄的昆仑山
于 坚 米穷日寺
闽连科 内蒙行
熊育群客都
万 方 透明的生命
冯骥才王蒙老了吗?
从维熙经典人生
铁 凝 猜想井上靖的笔记本
舒 婷 大美者无言
陈四益艰难的生存
何怀宏折断的翅膀
王芳闻 像土地一样奉献
宗 璞 怎得长相依聚
黄永玉晨钟暮鼓八十年
刘庆邦 勤劳的母亲
张承志阿尔善
彭 程 父母老去
李宗奇格格驾到
讴歌第一位病人
徐 迅七月之歌
苏 北相亲
杨牧之傍在蔚蓝的大海边
赵 玫 美国演出季
彦 火 摆不脱恶梦的强者
陈 九给里根总统送外卖
五 月 重归苏莲托
沈 苇苹果之父
李建纲瑞典美人
书摘插图
李庄琐忆
王世襄
元宵舞龙
我记不清是1944年一月尾还是二月初,正月初五刚过,随梁思成先生搭乘从重庆去宜宾的江轮,在李庄上岸。同行者还有童第周先生。
到李庄才几天便是元宵节,新春舞龙最后一夜,也是全年最热闹最欢腾的一夜。营造学社除了梁先生需要在家陪伴夫人外,长幼倾巢而出,参加盛会。
李庄镇东端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广场,通称坝子,是年年舞龙的地方。黄昏时分,几乎全镇的人都已集中到这里。二三十个大红灯笼悬挂在坝子周围,五条龙色彩绚丽,须能颤动,眼会滚转,形象生动。竹箍为骨,外糊纱绢,各长五六丈,分列场边。一队队小伙子,挨着各自的龙,有的解开衣襟,有的光着膀子,准备上场。坝子毕竟小了些,几条龙不能同时共舞。
刹那间,点燃鞭炮一齐掷入场中,火花乱溅,震耳欲聋。这时,高举龙头的两队,进入场内。小伙子们手举着龙身下的木棒用力挥动,时左时右,忽高忽低,天矫翻滚,两条龙眼看要相撞,又迅速地避开,满场喝彩声大作。另外两条龙已进入场内,换下已舞了好一阵子的双龙。就这样轮流舞了几个小时,小伙子们已大汗淋漓,却毫不觉得劳累,一直舞到东方发白,才肯收场。所有的人好像都不惜付出全身精力,欢送去岁的吉祥如意,迎接来年的国泰民安。
我记得到李庄后第一封写给荃猷的信就是观看元宵舞龙的盛况。一直在城市生活,从未见过乡村小镇新年伊始、朴实却又毫不惜花费、真情奔放、尽兴欢腾的场面,当年看后就写,自然比现在追忆要真实得多,生动得多。可惜此信在“文革”中被抄走,否则既不用重写,而且更有纪念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