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一个专业研究者的听课杂记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郑金洲著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4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344887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闽教书香文库”丛书之一,该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并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聚焦课堂,关注教师,走进学校,探索学术,是郑金洲教授风格的真实写照。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听课所写的随笔,书中对课堂细致入微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评判,对广大教师认识课堂进而驾驭课堂有限大帮助。
内容简介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本书作者,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借助于听课、评课的亲身经历,透视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的身心表现,并将这些细节加以理论阐释和学理说明。
本书所选取的50个细节,在当今的课堂上司空见惯,许多行为在一些教师看来理所当然,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在熟悉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捕捉问题,在细节行为当中探寻其背后的理险与理论含义,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分析课堂的变革取向,是本书的旨趣所在,正所谓“见微知著”。
作者简介
郑金洲:男,河北泊头人。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出版有《教育通论》、《中国教育学百年》(合著)、《教育文化学》、《教育碎思》、《教师如何做研究》、《多元文化教育》、《文案例教学指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合著)、《校本研究指导》等几十部著作。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课堂教学特征
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
并非行云流水的课堂
并非设计严密的课堂
并非人人称道的课堂
教学方法探索
无需举手,自由发言
零散的提问
热闹的角色扮演
捂住对方嘴巴的“讨论”
学生忙讨论,教师忙板书
没有学习伙伴的学生
眼花缭乱的多媒体
没有板书的课堂
拖堂的几分钟
溜走的“教育性渗透”良机
教师的语言行为
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
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谁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
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回答不上来
你在想什么呢
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
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
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谁未总结(评价)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
同学们紧张吗
杨老师对某位同学问题回答的复述
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
教师的手势
教师的行走路线
用手擦黑板的老师
指向学生脑袋的教鞭
你来回答问题
学生学习状态
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
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不均衡
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
课堂上的沉默
课堂上的异口同声
廉价的拿声
无精打采的“老师好”
与听课老师“互动”
闭不上眼睛的学生
课堂突发事件
飞进教室的蝴蝶
电源插头掉了
坐在地上的女孩子
课堂教学环境
“靠边站”的讲桌
“留白”的板书
教室里丁当作响的椅子
附录:我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总体认识
课堂教学生话化
学生学习主动化
师生互动有效化
学科教学整合化
教学过程动态化
教学内容结构化
教学策略综合化
教学资源优化
教学对象个别化
教学评价多样化
书摘插图
课堂教学特征
并非井然有序的课堂
课堂教学各项活动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的迹象,是很多老师追求的方向。一些评课者也将此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近来的听课中,我越来越有了另外一种认识,那就是课堂上其实在有些情况下是需要有一点杂乱、有一点无序的,有的时候恰恰是看上去的杂乱、无序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体现了课堂上的新形态。
以往,我们有些课堂过于秩序化,过于整齐划一,有的教师对课堂甚至有一种“洁癖”,不允许任何杂乱无章的现象存在,不允许课堂上出现一丝一毫的“杂乱”。坐姿端正,学生个个腰杆挺着,上身与椅子呈九十度角;学生回答问题统一,每位同学都需要将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子上,举手时小臂与桌子呈九十度角,甚至有的班级回答问题的句式也都统一了起来;对学生的表扬一致,每位同学都需要鼓掌或伸大拇指以示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的认可;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的确也能给人以“美感”,但这种“美感”的到来,有时是以学生失去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限制学生的行为为代价的。其结果是,有了整齐划一的秩序,而没有了学生创造活力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替代传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却原有的“秩序”,需要取而代之一种新的秩序。学生动了、活了,教学重心下移了,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与状态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出现参差不齐、你快我慢、你说我停、你动我静等一系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