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

分類: 图书,美食,饮食文化,
作者: 高成鸢著
出 版 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333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13570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是高成鸢先生关于饮食文化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先生在《中烹饪》开设专栏,提出了“饮食哲学”的命题,受到了国内外饮食研究界的较高肯定,季羡林先生也极为推重,称之为“可成一家之言”。
本书分为中国饮食之“道”、饮食文化散论、饮食研究专论、饮食文化探索四个部分。其中,中国饮食之“道”饮食研究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饮食哲学”理论体系,严谨厚重;饮食文化散论涵盖了作者近年来所撰随笔小文,轻松朴实;饮食文化探索,则展现了高先生探索饮食文化研究的新尝试,收录了一部中篇的饮食文化推理散文。
作者简介
高成鸢,山东威海人,1936年生。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长期担任图书馆的“文史咨询”工作,知识积累较广;后集中于文化史的研究,独力完成国家史学课题,成果《中华尊老文化探究》出版后,由季羡林先生推荐,曾赴韩国“成均馆” (儒学最高国家机构)交流。在中华文化本原的求索中,对中国饮食文化发生兴趣,在饮食与文化的双向关联方面形成新观点体系。从1991年开始在仅有的学科园地《中国烹饪》上开辟总题为“中国饮食之”道的专栏,并在《中国哲学史》、《扬州大学烹饪学报:》、《饮食文化研究》、《社会学家茶座》等学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后即潜心于专著的写作。
目录
中国饮食之“道”
中国文化集大成于烹饪
民以食为“天”
苦尽甘来:粟食的歧路
“水火”范畴的历史命定
主食、副食的对立统一
“甘受和、白受彩”
“味”的启蒙领先百代
“味”的“三昧”:嗅觉的迷失
“味”的“三昧”:味觉的扩张
“味”的“三昧”:“味道”是天作之合
味道的奥秘在于“倒味”
二元价值标准:“香”的由来
二元价值标准:“鲜”的由来
“口感”的由来及其地位
和:烹调、音乐、哲学(上)
和:烹调、音乐、哲学(下)
咬文嚼字话“饭”“菜”
饭菜的阴阳格局
“小吃”:主食、副食的合一
热吃是中餐的灵魂
有“老饕”更有“馋虫”
“口刁者”高于“饕餮客”
饮食文化随笔
古老的文化古怪的吃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
吃天鹅肉的祖先
中华文化烩于一“鼎”
黄色神圣的观念哪来的
汽、气:揭开锅盖下的奥秘
鸡犬豕:饿极反有肉吃
勾芡、鱼翅“滑”倒天下
羊、鱼:中国美食运动的时空舞台
“行为艺术”的吃
吃与“李约瑟难题”
色情的吃
果子狸“生猛”野味
中餐和鱼肴
三餐之计在于晨
对“加油”喝倒彩
满汉全席源自淮安说
吃:营养VS味道科学VS艺术
烹饪、京剧:中华文化并峙的双峰
天津名吃十一奇
饮食研究专论
饮食文化探索
书摘插图
学贯中西的孙中山先生断言“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他还预言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导”(《建国方略》)。
中山先生称饮食为一“道”。道即规律,其核心为哲学。这提示我们对中国烹饪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试作哲学的探究。哲学容易枯燥无味,烹饪令人津津乐道。我们的探究要像“味道”那样诱人。
大器晚成
味道,《辞源》的解释只是对“道”的体味(始见于班固诗:“味道之腴”)。此词用于美食,是迟至民国初年才由章太炎考定的。《新方言》:“《说文》‘覃,长味也。’……。今人通谓味为“味道’,本‘味覃’也。”味道到“今人”才流行,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本身发达就晚。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炒”,《(康熙字典》中还没有收录。不是说中国是烹饪古国吗?不错,从商代就确立了水火相济的特殊原理(见《本味》)。唯其有漫长的发展,才有成果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