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与超越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李清霞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42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6306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用现代性审视当今,文学中的欲望话语。
内容简介
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包括生理欲望和“人成为神”的形而上欲望,欲望具有无穷性和可生成性的特点。20世纪末,欲望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宰力量,人们既沉溺于各种欲望所营造的温柔乡中,又渴望超越自我,走向完善,于是人们痛苦、空虚、绝望、寻觅……新时期文学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精神蜕变的历程。
本书用现代性和西方的现代欲望理论审视了新时期以来的欲望话语,客观冷静地分析了欲望从“羞怯”到“张狂”地成为文学主题词的曲折过程。作者对《废都》、《我爱美元》、《上海宝贝》等欲望化文本进行了颇具个性的独特解读与阐释,文中充满善意的期待和对未来人类坚定的信念。
作者简介
李清霞,女,陕西铜川人,生于1967年4月。l 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情感现象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在《文艺报》、《文学报》、《宁夏社会科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现代性与欲望话语
一欲望与德勒兹和伽塔利的欲望生产理论
二审美救赎及其现实意义
三审美救赎的困境与人类自我救赎出路的探询
四文学中的欲望话语
五新时期欲望话语产生的文化语境
第二章政治遮蔽下的欲望叙述话语
一五四以来欲望话语回顾
二《北方的河》:大自然对生命的启示
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原始生命本能的确认
四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欲望叙述话语的政治策略
第三章世俗化过程中的欲望话语书写
一当代中国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二“新写实小说”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怀
(一)市井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其历史意义
(二)新写实小说对欲望的客观化书写
三苏童欲望化的历史叙事
四 《废都》:欲望漩涡中的无谓挣扎
(一)《废都》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废都》:欲望的放纵与狂欢
(三)性描写,《废都》争议的焦点
第四章世纪末的欲望本体化叙述
一萨特的“欲望”本体论理论
二欲望本体化写作及其现实意义
(一)写作与欲望的内在冲突
(二)“后现代”理论是欲望本体化写作的坚强后盾
(三)消费主义:欲望本体化写作的丰厚土壤
(四)身体: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
(五)都市:欲望的集散地
(六)审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欲望本体化写作的美学追求
三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
(一)私人化写作及其审美空间
(二)林白: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
四 《我爱美元》:金钱、性、人性自由的悖谬
五卫慧,女性肉体欲望的疯狂释放与宣泄
六“下半身”诗歌:欲望的肉身化
结语
一 毕飞宇的《青衣》、《玉米》:自我表现欲与权欲的极度张扬
二寻求人类的救赎之路:欲海沉浮中执著的突围者
三网络,在虚拟中寻找虚无(终极意义)——绝望
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现代性与欲望话语
一 欲望与德勒兹和伽塔利的欲望生产理论
欲望是指人在欲求不满的状态下,对社会生活以及人自身的价值目标的渴求,是实践的动因及目的。欲望一词,11世纪末源出于拉丁文desirare,原意是“对缺乏者的抱憾”,可指愿望、想望、要求、欲求、性欲、肉欲、所想望的东西等,同时排除了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反义的范畴。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欲望的世界,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它早于人类任何的经验,早于任何人类对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所作的考察。欲望始终受到里比多能量的驱使,指向外界,欲望的主体总是朝向外界的,欲望的对象是缺乏,是无。欲望是人的自由意志对外部事物或刺激的直接反应的外在表现,里比多是欲望产生的条件和动力源泉,欲望的产生是不受理性支配的,但欲望不等同于冲动,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欲望很多时候会受到理性(或意识)的压抑,在寻找欲望对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界限,当压抑超过主体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他认为主体可以通过白日梦、艺术创造等途径使欲望转移或升华,释放出里比多能量,从而使欲望平息,也就是说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移情或升华来消除那些难以实现的或违背社会规范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