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与整合:转型期国民经济问题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作者: 李厚廷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370000版次: 1页数: 360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8380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所有制基础和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就业与社会保障,利益分配与宏观调控,自主创新和国家竞争力。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写作过程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外源性激励使中国经济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结构性矛盾。这是我们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对个体意义上或分散意义上的发展张力进行有效整合,在经济体系的框架内为进一步的增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基于这一考量,本书研究了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所有制基础和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化、就业与社会保障、利益分配与宏观调控、自主创新和国家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李厚廷,1957年生,江苏省丰县人,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历任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徐州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共徐州市委党校副校长,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出版学术著作六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两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徐州市优秀专家”称号。
目录
第一章国民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一、传统社会主义中的所有制情节
二、中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三、所有制结构的未来趋势
第二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衰微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
三、社会视野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第三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一、农业产业化概述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组织形式
三、农业产业化应遵循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第四章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影响
一、技术进步推动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三、全球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产业结构变动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五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创新
二、经济区域划分研究取得进展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进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效显著
第六章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二、扩大消费——拉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第七章新型工业化是提升我国工业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第八章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应把握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应对策
第九章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原因及对策
第十章就业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
第十一章构建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二章转轨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第十三章自主创新的体系结构与国家政策选择
第十四章中国国家竞争力评价及提升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国民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一、传统社会主义中的所有制情节
1.革命导师的设想和前苏联的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其关键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支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机器大工业中找到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及其发展使生产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与此同时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对社会生产进行社会性管理,而这种社会性管理只有在社会公众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按照这一逻辑关系,所有制问题自然就被当作一个结点:在私有制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不能持续拥有支持其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社会性“灾难”同样源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赖于废除私有制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至于机器大工业所奠定的生产力基础则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其先驱者的注意力都聚集到所有制问题之上。马克思设想,当完成了社会对资本家剥夺之后,整个社会就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成为一座社会规模的工厂,组成这个联合体的全体成员“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这就是说,马克思不仅指出了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然性,同时也对未来公有制的实施轮廓作出了一定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