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易写错的字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杨加深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4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68165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针对我们日常文章与书信往来以及公函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予以纠正,并从辞源学角度进行讲解。
本书汇集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随处可见的容易用错写错的字词,按照从a-z的顺序排列成一篇篇小短文,每篇短文都用通俗诙谐的写法,配以大量的历史典故由来或例子等。本书集学术性、现实性、通俗性为一体,相信能为纠正错别字现象尽到一份绵薄之力。
目录
A
艾滋病:不全是“爱”惹的祸
莫道“暗”然销魂
B
“拜下风”尚可,“败”下风不必
“搬”门弄斧是做甚?
永葆青春
不明由来的“宫爆鸡丁”
备受瞩目的“备”与“倍”
毕竟不是“必竟”,用错原形毕露
令人费解的“一言以‘蔽’之”
一字定生死——“毖”与“毙”
“针砭”非“贬低”,用错义转移
辨“辩”
“泊来品”是“国产”错误
漫不经心才会“漫步经心”
不尽如人意的“不尽人意”
“三部曲”与“三步走”
C
真假“貂蝉/”“貂婵”
“昌鱼”还是“鲳鱼”?
“不落窠臼”却入“巢”
弓劲矢穿石,弓“弛”箭不“驰”
变形豆“鼓”
“一‘愁’莫展”可哀怜,破解痴心须用“筹”
相形见绌不见“拙”
“戳穿”与“杀戮”的误会
D
可以“代”罪立功吗?
“荒涎”不经
“皮旦”唱哪出?
一人做事一人“挡”,两人到底谁负责?
用“心”惦记,用“手”掂量
四体不勤,时空不分——“叠”“迭”混用析
度假无须涉重洋
E
“偶尔”也会写错
F
理发确能发财,理“發”却是别字
不同凡响的“不同反响”
“妨碍”与“‘防’碍”
并非绯闻的“诽闻”
缠绵悱恻由“心”起
“费话”说“废话”
“蜂拥而至”的错误
一幅画和一副对联
覆灭之事,岂能重复?
G
“花甲”做菜如何吃?
“言简意赅”不“该”错
污垢不是“说”出来的
“一股作气”非本义,“悬梁刺骨”似酷刑
碗中生“虫”多有毒——“蛊”与“盅”
“剐”、“刮”皆用锋,后果大不同
“裹”腹御寒,肚空依然
H
捍卫要落实到行动上
“憾”、“撼”均为动,内外却有别
人兽不同,“号”、“嗥”分清
不可凑合的“凑和”
“恭侯”封几户?
“划”和“画”,有时须划清界限
“皇榜”其实是赝品
“恢”、“灰”的误解
“混”、“浑”易混
J
穷极无聊,“急”有何用?
迫不“急”待,奈何还在?
可望而不可“急”
“己”矛攻“巳”盾,城破独留“已”
计季际
“嫉医”无大妨,“忌医”一命亡
此“记录”非彼“纪录”
“级”、“届”之间,相隔数年
“里脊”虽是肉,却不作“里肌”
一如既往“继”什么?
草怎“管”得了人命?
战战兢兢不必“惊”
精兵简政精简精减
以“人”作则,方显“警戒”
“背景离乡”似组装,偷天换日至荒唐
男人也会“矫揉造作”
“挖墙角”太累,还是“挖墙脚”吧!
好沉重的话——一诺千“斤”
无“腿”寸步难行
有志者事“竞”成,无“横心”天必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雎”和“睢”
笑容瞬时去,难掬更难鞠
“万事俱备”还是“万事具备”?
家具店口见家“俱”
K
感慨“概括”也出错
“恪守”要用“忄(心)”
磕了一跤,与世长辞?——溘然长逝
L
“腊”、“蜡”异同
“死皮赖脸”不是病
兰花无蓝色,蓝天无兰香
滥竽充数的“宁缺勿烂”
偷玉换月——琅琅上口
站着不动,如何助人?——鼎“立”相助
再接再厉?砺?励?
“俩”就是“两个”
“藕断丝连”的“连”和“联”
流连忘返“恋”不得
一梦醒来米饭香,只是头不枕“黄梁”
穷困却不“缭倒”
“寥寥无几”非“了了”
“嘹望”还是“了望”?
别扭的“批发另售”
水火有时也相容——“溜”和“熘”
孪生手足亦可辨——“孪”与“挛”浅析
面目全非的“美‘仑’美涣”
攻城略地不“掠”地
“哕唆”用嘴
“萝卜”种种
M
“蔓”、“曼”、“漫”、“慢”莫漫用
蛛丝可觅,“蚂迹”难寻
《三味书屋》与“个中三昧”
“萎靡不振”与“靡靡之音”
“笑咪咪”和“笑眯眯”
莫为“迷团”迷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
秘而不宣VS泄密
“哈蜜瓜”是冒牌货
奠沉湎于错误的“沉缅”
有则改之,无则加“冕”——没错就能当皇帝吗?
“名片”与“明信片”
死不瞑目偶有之,“死不‘冥’目”未曾闻
“磨”肩接踵为哪般?
歪曲历史的“‘默’守成(陈)规”
“拇指”和“保姆”
N
忸怩作态已羞涩,写成“扭怩”更别扭
O
令人费解的“沤”心沥血
P
开天辟地不用“刀”
“蹁蹁起舞”并不美
平添的“凭添”
长陵黄土,焉用“杯”量?
Q
出奇的“出‘奇’不意”
如此“修‘茸”’害处多
庄稼歉收“欠”在哪?
“亲睐”是“亲自青睐”吗?
“曲”指怎么数?
伪造的“入场‘卷”’
鹊巢鸠占,与雀无干
R
车轮滚滚,始于发轫
S
没有“手”艺,如何擅长?
谁人谈笑若“风声”?——谈笑风生
“老‘声’‘长’谈”惹人嫌
学而优则仕,“士”也不是
人情也能酿“事故”?
并非有“持”就无恐
一样读音,两种“形式”/“形势”
令人挠头的“手”和“首”
授受不亲
三军统帅统率三军——“帅”与“率”
“驷”与非“驷”之间——“一言出口,驷马难追”的错用
冰晶雾凇,滔滔淞水
过目成诵,岂皆赞颂之言?
无“水”不成“溯”
“鬼祟”不“崇高”
如此“抒难”枉“毁家”
精神矍“烁”老出错
T
真假“蒜薹”/“蒜苔”
徒步过河应“趟水”
金榜“提名”有何用?
同中有异的“帖”和“贴”
铤而走险“挺”无奈
“走投无路”易出错
古“茶”曾为“荼”,今“荼”混作“茶”
W
不伦不类的“名门‘旺’族”
惟妙惟肖的“维”和“惟”
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违?
品味“品位”
好高骛远和趋之若鹜
X
“浣溪沙”还是“浣西沙”?
“嘻笑”如何成文章?——嬉笑怒骂
“迁徙”的并不都是“叛徒”
“暇”时心灵亦无“瑕”
旋律皆自“弦”上来?
“安详”和“慈祥”,“详”、“祥”易混用
相似的“宵”、“霄”
“销声匿迹”暂时隐,一旦“消声”难再出
想当然的“心喜若狂”
星火难传尚须“薪”——薪火相传
如影随“行”——侦察兵还是恋人?
不“醒”人事?
令人费解的“木须肉”
宣泄不应带“水分”
“喧宾”不可夺“寒暄”的主
头晕眼发花,“目旋”定是假
虚假的“气喘‘嘘嘘”’
Y
“膺品”也是赝品
“集思广益”好处多,望文生“义”有差别
“言不及义”与“辞不达意”
“激”、“急”虽有相通处,“急流勇退”不用“激”
“赢”、“赢”、“赢”酷似,却非同母生
爬上荧屏的萤火虫
“优柔寡断”并无“忧”
“性命攸关”,岂容悠闲?
并非油然而生的“由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烂芋/鱼”充数,奸商之举——滥竽充数
人间没有仙境,世外哪有“桃园”?
雷池岂能“一跃而过”——不敢越雷池一步
Z
崭露头角的“‘展’露头角”
赃款不“脏”
急躁顿“足”,干燥冒“火”
不应被“蜇”的“蛰伏”
“饮鸩”害人能止渴,饮“鸠”止渴类望梅
“坐镇”勿入迷魂“阵”
旁“证”怎能博引?
“增殖”不一定“增值”
“至”、“致”并非无二致,频频用错为哪般?
吃出来的“志气”?——吃一堑长一智
“克敌制胜”无二“致”
针扎烤肉不治病
情有独“钟”不由“衷”
能小能大的“洲”
“公诸于众”的错误
锱铢与珍珠,相差何其大
“真知灼见”与“卓见”
“座谈会”中的分歧
“做”、“作”的尴尬
只能“坐月子”,不能“做月子”
书摘插图
艾滋病:不全是“爱”惹的祸
“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后,传播速度很快,死亡率高,在医学上尚属绝症。这是一种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传染病。其英文全称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或“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缩写为AIDS,音译兼意译为“艾滋病”。随着这种病的扩展和人们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艾滋病”一词也很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见词语。如某报载:艾滋病已传入我国。卫生部忠告:根除不良行为,洁身自好。
从“不良行为”和“洁身自好”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可以感到“艾滋病”与不正常的“爱”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确实,不正当的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85年以前,“艾滋病”的通常写法就是“爱滋病”。
其实,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很多,所以,1985年9月卫生部采纳了以“艾滋病”为规范译名的建议,用一个人们多知其音而少知其意的“艾”字来替换“爱”,以消除人们因“爱滋病”这个译名而产生的对“艾滋病”起因的误解。尽管从理论上讲,外来音译词的用字并不十分重要,但为了统一用字规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还是对外来词的用字规范问题十分重视,卫生部对AIDS译名的规范就是很具代表性。
尽管如此,我们在日常书写和使用时,仍有不少人将其错写为“爱滋病”,即使用键盘输入,这种错误也照样存在。因为并非目前所有的计算机汉字输入软件都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电脑上操作一下可知,用微软拼音输入法,打出的这个词是“艾滋病”,正确;但如果用智能ABC输入法,打出来的则是“爱滋病”,这就不规范了。这一方面反映出电脑软件的更新不一定能跟上时代的变化,甚至在长时间内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地依赖电脑,字典、词典和国家制定的规范永远是最为可信的参照。
莫道“暗”然销魂
莫道黯然销魂,何处柳暗花明?
这是元好问《摸鱼儿》中的一句令人断肠的词句,“黯然销魂”这个词在影视中使用频率很高,应当与“星爷”的“黯然销魂饭”,以及《神雕侠侣》中杨过练就的“黯然销魂掌”有直接关系。然而,除“黯然销魂”常被误写成“暗然销魂”或“暗然消魂”外,“黯然”一词也常被错写成“暗然”,如《中国记者》中有:
此时此刻,一切华丽的词藻都显得暗然失色,一切优美的词汇和比喻都变得苍白无力。
这里的“暗然”就是“黯然”的错写。
“暗”、“黯”两字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很容易混淆。“黯”本义为深黑色,《说文黑部》:“黯,深黑也。”也泛指黑色。“黯”也有昏暗、无光泽的意思,如《论衡无形》中有“黑久则黯”。“黯然”的“黯”表示感伤,形容失色貌,如“黯然失色”中的“黯”,用的就是这层意思。
“暗”本指光线不足,不明亮,《说文日部》:“暗,日无光也。”也有隐藏,秘密的意思,如“暗自欢喜”,还有“糊涂”、“不明白”的意思。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暗昧”等。
另外,“暗”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词,“黯”则不可。
“黯然销魂”出自梁代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黯然”是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意为灵魂离开肉体。“黯然销魂”是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由此可见,成语“黯然销魂”中用的是“黯”的引申义,已约定俗成。生活中令人“黯然销魂”之事有之,但毕竟是暂时的,总可以走出低谷,倘若是“暗然销魂”则绝无“柳暗花明”可言了。
B
“拜下风”尚可,“败”下风不必
成语“甘拜下风”出自《庄子在宥》,相传古时黄帝曾向广成子问道,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后来人们用“甘拜下风”表示诚心佩服,自愧不如。
然而在实际文字运用中,将其写成“甘败下风”者却比比皆是。之所以如此,应当与当今武侠题材的影视剧有一定的关系,两位侠客交手,被打败的一方往往说自己“甘拜下风”,不过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倒身下拜。我们认为,正是这样的场面或类似的场面使得不少人将这个成语写错。
当然导致两个字误用的原因,除了人们理解上的错误外,还有文字本身的问题,那就是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
“败”为会意字,从“贝”从“支”。“支(pu)”,甲骨文像以手持杖敲击。这个“支”在现代汉字中大多写成“攵”或“支”(如“鼓”),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支”的写法。从“支”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如“牧”、“攻”、“改”等。“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讹变作“贝”),右边是“支”,表示以手持棍击鼎,将其击毁。故《说文解字》云:“败,毁也”,为其本义。
“拜”也是个会意字,从“两手”,从“下”。《说文解字》: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人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拜”的本义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可见,“拜”与“败”,在字义上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字,除读音相同外无任何共同之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平时的使用中,也很少有人将其混同。然而,在“甘拜下风”这个成语中,“拜”错写成“败”的频率却高得惊人。由此可知,要写对成语中的每个字,首先要搞清楚成语本来的意思,否则就会歪曲成语,酿成笑话。“甘拜下风”表现得是中国人对高人或强者的尊重,而一旦写成“甘败下风”,岂不有辱国人的尊严?
“搬”门弄斧是做甚?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班门弄斧”意思即是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用来比喻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班门弄斧”原作“鲁班门前弄大斧”,与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然而这个“班门弄斧”经常被误写为“搬门弄斧”,显然是由于不了解典故与成语的本来意义而致。
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已具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明朝梅之焕留在采石矶的一首小诗,讥讽那些在李白衣冠冢前喜欢胡乱涂鸦的游客,从此,“鲁班门前弄大斧”的这句诗便逐渐传开了。全诗为:
采石江边一抔土,
李白诗名耀千古。
来的去的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在今天这个政治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给古老的班门弄斧也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即有胆识、敢于挑战权威,开始成为一种鼓励创新的标志性词语,如有人将之变换为“弄斧就要到班门”来使用。确实,如果所有人都拜倒在鲁班脚下,都认为他就是顶峰,那还谈什么发展?
但是“弄斧”应该有两个前提:一要做到心中有“班门”,即要知道世上有行家里手存在。二要虚心尊重“班门”,因为他们到底不是等闲之辈。如果忽视了这两点,妄自尊大,目中无人,随意“弄斧”,那可就真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徒为世人增添笑料了。班门弄斧,要把握“切磋为上,挑衅为下” 的原则。
倘若的确把握住了“班门弄斧”的精神,适当地尝试着“弄斧”,正如华罗庚所说:“你到鲁班跟前耍一耍,如果说你有缺点,经指点一下,下回就更好一点了。”
再来看这个新生词“搬门弄斧”,到底是何义呢?是一边搬着门,一边弄斧呢?还是将门搬开,以便弄到门里的斧子呢?既没有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的意思,也没有在行家面前“耍一耍”以求指点的意思,到底是做甚,恐怕谁也不知道。
永葆青春
人人都希望任时光流逝,却依然年轻貌美、永葆青春。互联网上,有关永葆青春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也不乏错例:2006年11月22日TOM网的《永保青春的十大定律》和2007年1月30日的“搜狐娱乐”上的《明星发福变老后照片看谁最会永保青春(组图)》,两则消息都把“永葆青春”错写成了“永保青春”。
现代汉语中,“葆”和“保”都有“保持”的意思,然而古代汉语中,“葆”和“保”的本义并不相同。“保”的本义为“抚养、抚育”。《说文人部》中说:“保,养也。”而“葆”的本义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说文艸部》中说:“葆,艸盛貌。”古文献中,“葆”常作“保”的假借字。《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葆,假借为保。”如汉代贾谊《新书》中就有“使四海之内,懿然葆德”之句。这里的“葆”即为“保”的假借字。后人仿古,行文中也常用“葆”表示“保”。
现代汉语中“永葆青春”的“葆”,是“保持,保护”的意思。这里的“葆”其实就是“保”的假借字。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永葆”或“永保”的词条,可人们习惯在表示保持青春或表示党员的纯洁思想时用“永葆”,而在表示这两者以外的意思,如保持“皇位”、“基业”等时用“永保”。《现代汉语词典》中“葆”字的表示“保持,保护”的义项下,以“永葆革命青春”为例,这为人们使用“永葆青春”提供了依据。大家所熟悉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有:
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这里的“葆其美妙的青春”更加深了人们对“永葆青春”一词的印象。读书看报时,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永葆革命的青春”、“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永葆先进性”等句中,用的都是“葆”字。
永葆青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寄托着人们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当我们在竭力保持自己青春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汉字传统用法的继承,。将“葆”换成了“保”,这个青春就好像不是通过平时的认真呵护保持的,而好像是通过“整容”或“化妆”后获得的假象。
不明由来的“宫爆鸡丁”
宫保鸡丁,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菜肴。它是由鸡脯肉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因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深受大众欢迎,全国各地的各大饭店几乎都有此菜。很多喜食中国菜的外国友人,都以品尝过此菜为荣。甚至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国餐馆的宫保鸡丁也备受欢迎,“宫保鸡丁”几乎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但遗憾的是,很多的餐馆菜谱上却写错了菜名,写成“宫爆鸡丁”,点菜的人也照本宣科,呼之为“宫爆鸡丁”了。究其原因,是不知“宫保鸡丁”的由来,知道了这道菜的背后的故事,疑惑者也就茅塞顿开了。
相传,宫保鸡丁由清朝的丁宝桢首创,并因他喜爱吃此菜而得名。丁保桢是贵州人,清咸丰年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据说丁宝桢对烹调十分讲究,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也非常喜欢吃爆炒的猪肉、鸡肉等菜肴。他曾自己选料、配料,命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每逢宴客,总少不了这道菜。由于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于是这道菜肴便逐渐流传开来。因为丁保桢为官清廉,又曾斩安德海、整顿四川盐务,颇得人民爱戴。加之他曾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死后又被封为“太子太保”。故人们尊称他为“丁宫保”,继而他所创制的这道菜肴便被人们称为“宫保鸡丁”。因为此菜烹调方法特殊,风味独特,“官保”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烹调方法。出现了“宫保大虾”、“宫保肉丁”、“宫保腰块”、“宫保豆腐”等等一系列宫保菜。
由此可见,“宫保鸡丁”是一道典故菜,体现了我国传统菜肴的丰富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人们大多已经不知“宫保”为何义了,又受到“宫保鸡丁”烹调时“爆炒”特点的误导,所以绝大多数饭店的菜谱中就出现了这道不明由来的“宫爆鸡丁”。
备受瞩目的“备”与“倍”
这是北方网上的一则消息:
昨日,记者在西单图书大厦看到倍受关注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摆上了书架。“美眉”、“版猪”、“烘培鸡”、“瘟酒吧”、“红粉网族”这些在网络世界中诞生并活跃的语言现象,如今终于有了“词条”的名分,大大方方走进了语言学家编纂的正规词典。
网络不仅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词条,也带来了不少错字。这则消息中的“倍受关注”的“倍”就写错了,当作“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不了解“备”在词语中的含义。“备(備)”是个象形字,像盛箭的容器。后来引申出“齐备”、“完全”的意思,《广韵》中的解释就是引申义: “备,具也。”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词语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中的“备”,都是这个意思。“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等词语虽然是四字格,却并不是成语,在词典中并没有严格的规范,这也是这些词中的“备”容易被写错的一个原因。
“备受关注”被错写成“倍受关注”,显然是把“倍”理解为“加倍”的意思了,“倍”被理解为“受关注”程度的强烈。可是再怎么“加倍”,也未必“完备”,可见“倍”所表达的程度是无论如何难以和“备”相比的。
此外,由于对词语或成语本身含义的不了解,“汗流浃背”、“人才辈出”容易被错写为“汗流加倍”和“人才倍出”,这也是我们在用词时应该“加倍”注意的。
毕竟不是“必竟”,用错原形毕露
在书报杂志、电视和网络中, “毕”与“必”的错用屡见不鲜,诸如“必竟”(应为“毕”)、“必恭必敬”(应为“毕”),“原形必露”(应为“毕”)等等。错误原因在于二者音同义近,容易混淆。
两字都能作副词,但意义不同。“必”是一定、必然的意思,“未必”就是不一定,“必然”指必定如此,事理确切不移。“必”还有必须、一定要之义,如“事必躬亲”,指事情一定亲自去做,不让别人代替。形容对待事情认真,毫不懈怠。“言必信,行必果”指说话必须守信,做事一定要达到目的。
“毕”的本意是古时畋猎用的长柄网,见《诗经》:“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引申为网罗无疑,即尽、全部,如“真相毕露”,即真相大白,《兰亭集序》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咸均是都、全之意。“毕”从尽、全之意引申出完结、完成,如“毕业”、“礼毕”。
成语“毕恭毕敬”是褒义词,毕:全、都;恭:谦逊有礼的样子,形容十分庄重有礼。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弁》:“唯桑与梓,必恭敬止。”因为桑与梓是古代住宅旁种植的树木,因以指故乡,即看到桑梓而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一定要肃然起恭敬之心。此句中的“必”是一定之意,后来也因此衍生出“必恭必敬”一词,但因为“必”字本身无非常、很的意思,所以就约定俗成为“毕恭毕敬”了。“原形毕露”是贬义词,即原来的面目全部显示出来,形容伪装被完全剥掉,而不是原形必然暴露之意,语出清代钱泳《朱方旦》:
将衣求印,原冀升天,讵意被其一火,原形毕露,骨肉仅存,死期将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