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方法论研究

分類: 图书,法律,刑法,总则,
作者: 李艳玲著
出 版 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27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973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量刑方法论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哲学论著。本书对作者提出的量刑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和立论前提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决定和影响量刑的因素及其司法运作过程,从司法技术的角度分析了量刑中的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方法,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分析了刑罚裁量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量刑的影响,然后对量刑中的价值及其判断与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量刑规范化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量刑方法论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哲学论著。作者在借鉴和吸收法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立场指称、立论前提和视角展开等内容的量刑方法论理论体系。本书对作者提出的量刑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和立论前提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决定和影响量刑的因素及其司法运作过程,从司法技术的角度分析了量刑中的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方法,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分析了刑罚裁量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量刑的影响,然后对量刑中的价值及其判断与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量刑规范化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书认为,量刑方法论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性的知识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李艳玲,女,1977年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1999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政法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城市学院讲师。曾在《法学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等著作3部。
目录
引论
一、方法与方法论
(一)方法
(二)方法论
二、法律(学)方法与法律(学)方法论
(一)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
(二)法律方法论与法学方法论
(三)法律(学)方法与法律(学)方法论
三、量刑方法与量刑方法论
(一)量刑的学科定位
(二)量刑方法
(三)量刑方法论
四、量刑方法论的意义
(一)知识上的贡献
(二)作为工具的价值
(三)理论认知与反思
(四)方法论的自觉
五、研究量刑方法论的思路和方法
(一)借鉴与批判
(二)假定与求证
(三)观察与分析
六、量刑方法论的体系
第一章 量刑方法论的刑法立场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二)刑法对个体权利之保障
(三)刑法对整体利益之保护
(四)论者的立场
二、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一)客观主义犯罪理论及其观点
(二)主观主义犯罪理论及其主张
(三)主客观相统一的刑法思想及其评价
(四)论者的立场
三、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一)绝对主义刑罚理论及其学说
(二)相对主义刑罚理论及其立场
(三)并合主义刑法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论者的立场
第二章 量刑方法论的立论前提
一、刑之法定
(一)罪刑法定上的刑之法定
(二)刑之法定的刑法价值
(三)刑之法定与刑之裁量
二、刑罪相当
(一)罪刑关系中的刑罪相当
(二)刑罪相当的立法机理
(三)刑罪相当与量刑公正
三、刑罚平等
(一)平等观念下的刑罚适用
(二)刑罚平等的司法实现
(三)刑罚平等与刑罚个别化
第三章 量刑的司法运作
一、决定量刑的犯罪根据
(一)犯罪事实
(二)犯罪人人格
二、影响量刑的犯罪外因素
(一)裁判者的因素
(二)案件的社会结构
(三)司法环境
(四)社会形势
(五)公众舆论
三、量刑之运作
(一)犯罪事实之认定
(二)刑事责任之评价
(三)量刑基准之确定
(四)量刑情节之适用
(五)刑罚判定与宣告
第四章 量刑中的法律推理与论证
一、法律推理及其方式
(一)推定、类推与法律推理
(二)法律推理的逻辑方式
(三)法律推理的经验方法
(四)量刑的两个推理模式
二、法律论证及其规则
(一)法律论证及其要件
(二)法律论证的规则
(三)关于判决理由之说明
第五章 利益冲突与量刑
一、关于利益法学
二、刑法中的利益本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刑法中的利益及其本质
(二)利益的存在形式
三、量刑中的利益冲突
(一)利益关系的发生原理
(二)量刑中的利益)中突及其根源
(三)利益冲突的方式
(四)利益冲突对量刑的影响
四、刑罚裁量与利益协调
(一)和谐社会观下的利益协调论
(二)刑罚裁量与利益协调
(三)利益协调的难题及其解决
五、量刑中的利益平衡与权衡
(一)量刑中的利益平衡原则
(二)利益权衡及其标准
第六章 价值均衡与量刑
一、刑法的价值维度
(一)公正
(二)自由
(三)秩序
(四)效率
二、量刑中的价值判断
(一)直觉主义
(二)理性主义
(三)规范主义
三、价值均衡的两个原则
(一)先于效率的公正原则
(二)自由与秩序的和谐原则
第七章 量刑的规范化探索
一、关于量刑规范化的问题
(一)量刑不规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二)有关规范量刑的尝试
二、量刑建议
(一)作为公权力的量刑建议
(二)量刑建议域外概览
(三)量刑建议在中国
(四)量刑建议的规范化问题
三、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一)方法论上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理性检讨
(三)自由裁量权的不当使用及其后果
(四)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制
四、量刑指南
(一)刑罚确定化运动与美国的量刑指南
(二)量刑指南的中国化进路
(三)量刑指南在中国的前景展望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引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丘
“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义之所在。”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包括刑法学研究领域对方法论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很多学者自觉不自觉地混淆了方法与方法论的概念。为了防止误读和可能造成的理解混乱,在展开量刑方法论的研讨之前,本文先把这一基本的概念性问题搞清楚。
一、方法与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曾将方法与灯笼相比较,他认为,“就是瘸子,如果他带着灯笼沿着道路前进,也会比那些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奔跑的人走得还要快。”由于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最终命运,可以认为一切理论探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其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一切理论变革又首先依赖于对其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只有方法论上的科学更新才能带来该学科的重大突破。因而刑法研究乃至作为刑法适用之一的量刑研究必须要先解决其研究方法的问题。
(一)方法
何谓方法?一般认为,“方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它由“遵循”和“道路”两部分组合而成,意为“沿着正确的道路运动”,或者“遵循某一道路,即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所采取的步骤。”在古希腊神话中,有“通向正确的道路”之意,有时则象征着“取胜之道”。而在当今的英语系国家,方法通常被定义为:“做某件事或为做某件事的方式、技术或过程”,或者“做任何事的方式、模式、程序、过程……有规则的、有条理的、明确的程序或方式。”在我国古代汉语中,是把“方”作为“法”(《易经》)和“术”(《左传》)来理解,意思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如宋人韩愈就有所谓“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之说。在现代汉语中,方法一般在工具意义上使用,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