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民警察道德修养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孙金钰,段红弘 著
出 版 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29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977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公安工作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全面而具体地阐明了人民警察应当如何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品质、规范道德行为,从而做好警务工作,保持良好形象。论述深入浅出、准确明晰、事例生动,富有可读性,有许多创新的见解。
作者简介
孙金钰,现任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德育教师,副教授。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争,1995年7月毕业于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研究生班。曾参与《干部思想道德修养》一书的编写工作,撰写出版了《人民警察道德修养》、《幸福新论》;在《中州学刊》、《前沿》、《公安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完成国家,省级社会科学课题5项。
目录
第一章人民警察要加强道德修养,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
一、道德的含义、本质和作用
(一)道德的含义
(二)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三)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二、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
(一)道德修养的含义
(二)道德修养的意义
(三)重视道德修养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三、当前形势任务迫切需要加强人民警察道德修养
(一)面对严峻的形势,人民警察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完成光荣任务
(二)肩负贯彻治国方略的神圣职责,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胜任
(三)人民警察的工作特点和队伍现状,迫切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第二章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荣辱观的含义、特点和意义
(一)荣辱观的含义
(二)荣辱观的特点
(三)荣辱观的意义
二、“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人民警察要做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
(一)加强组织领导,引导民警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人民警察要积极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道德修养
第三章认真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一)爱国守法的含义与意义
(二)人民警察要努力实践爱国守法的道德规范
二、明礼诚信
(一)明礼诚信的含义和意义
(二)人民警察要努力实践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
三、团结友善
(一)团结友善的含义和意义
(二)人民警察要努力实践团结友善的道德规范
……
第四章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第五章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第六章遵循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基本要求
第七章模范遵守和积极维护社会公德
第八章严格遵守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
第九章发扬爱情、婚姻、家庭美德
第十章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加强道德修养
第十一章人民警察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人民警察要加强道德修养,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
道德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转型,社会矛盾复杂,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此,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道德的自律性,决定了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以提高道德素质,因而道德修养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人民警察担负着特殊使命,与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安全息息相关,更需加强道德建设,强化道德修养,以确保各项光荣而艰巨任务的完成,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一、道德的含义、本质和作用
(一)道德的含义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是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是立身的根据和行为准则。这是比较早地把“道”和“德”两个字联系起来,赋予伦理学含义的。在这两个字中,“德”字处于核心位置。“德”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在“德”字的古字形中,两旁的双立人代表的是“道路”,中间是一只眼睛,它以象形的组合告诉人们,要做到有德,就应该睁大眼睛,认清道路,万不可误入歧途,丢弃德行。在后来周初的钟鼎文里,“德”字下面又多了一颗“心”,这不是古人多此一举,而实在是独具匠心。它告诉人们走正道,不仅需要睁大眼睛,更应该用心去思考,去辨别,才能保持德行完美,无愧于心。我国东汉时的刘熙,认为古代的“德”字和“得”字是相通的。他说:“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德”字的音是从“得到”中的“得”来的,其含义也是一致的。按照一定的“德”的要求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相宜,那么就有所“得”。得到什么呢?《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解释说:“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意思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同他人相处中,对外,使别人有所获得,对内,使自己有所获得。那么,获得的又是什么呢?我国近代一些学者解释说:对于一个有道德的人来说,他能够在同别人的相处中,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己;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外得于人。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加强道德修养能够使德发挥利己、利人的重要作用。现在看来,这种说明还是很不够的。“德者,得也”的“得”,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所得,即个人得到道德品质的提高,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得到人际交往的成功,得到内心世界的充实和满足。即便是因此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留得英名在人间。这就叫“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种得”是非常珍贵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二是使他人所得,即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使他人得到帮助和救助,得到关怀和爱护,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