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学研究第二辑

分類: 图书,法律,刑法,总则,
作者: 刘鹏 主编
出 版 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381印刷时间: 2007/09/01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979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学会成立以后,团结全省广大刑法学研究爱好者一道,通过大量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展对刑法学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过20年的发展,学会自身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情况参见本会编辑《刑事法学研究》第一集序言部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机关的指导帮助,政法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大刑法学研究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为学会建设殚精竭虑、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的老一辈刑法学工作者,如肖常纶、周毓业、鲁明东、杨毅、王鼎藩、秦顺福、谢惠庆、王锦华等学界先行。
目录
刑事法制建设三十年回眸——问题、理念与展望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过失危险犯相关问题研究
危险犯未遂形态刍议
论犯罪着手
刍议管制刑的完善
论再犯与累犯
假释低适用问题探讨——与减刑制度比较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之完善
行刑的社会化——刑罚执行措施完善的趋势
论经济犯罪中的违法性认识
关于国企改制中商业贿赂犯罪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研究
经济违法犯罪中的责任竞合和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原则
我国地理标志权的刑法保护
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及其刑罚完善
反商业贿赂犯罪的正义论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法律内涵
论侵犯财产罪的对象——以事实、规范和价值视角
邦架罪争议问题之研讨
沦网络犯罪的界定及对立法的启示
浅谈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刑法保护问题
网络犯罪及其法律对策
浅议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缺陷
论“性贿赂”
“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理性分析
关于裁判文书改革的人性化研究
浅谈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在预防网络犯罪中的运用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展示制度”的建立
关于我国的司法独立的原则
在我国建立刑事证据庭前开示制度的必要性思考
犯罪学与价值观的现代性关联探讨
……
书摘插图
刑事法制建设三十年回眸
——问题、理念与展望
严格地讲,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代初,由于当时特定年代的特殊情况,百废待兴,法律的制定不可能与建国同步,客观上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随后的30年中,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制定出一部完整的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在非法治的大环境中,法律纯工具论拥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从而,法律作为一种工具,只能配合实用主义的需要而被有选择地纳入视野,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此法律早在50年代便制定颁行,而其他基本大法却长期置人冷官。就刑法领域而言,同样出于实用主义,为配合某种惩治的需要,也曾制定过为数很少的单行刑事法律,以分则的形式适用于某个方面,但就整体而言,则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虽然有关部门也曾就刑法典的制定做过论证、研究,并形成了草案,但草案终因各种原因、各种运动而被长期束之高阁,不能修成正果。终于“文化大革命”这一人治的怪胎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十年浩劫。然而正所谓“祸兮福所倚”,正是这一空前的浩劫,却导致了社会法律意识的复苏。“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的中心工作转为经济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深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讨论,社会对民主与法制的愿望与需求意识日益增强,法律虚无主义受到摈弃,在治理国家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了这一时期人们追求社会法制化的理想,而在这当中,“有法可依”首当其冲,成为矛盾的焦点。①对于一个长期处在人治环境,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来说,②首要的便是迅速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首先实现有法可依,作为国家基本大法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率先出台的。1978年10月,国家组成了专门的刑法草案修订班子。1979年7月,在原刑法草案第33稿的基础上,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并同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从此结束了我国刑事司法领域长达30年无法可依的不正常状态。1979年“两法”的制定颁布,率先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步人了法制化的轨道,为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完成了基础性的工作,从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