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侧论稿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柯汉琳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380000版次: 1页数: 322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6422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柯汉琳教授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一直不停地跋涉和勤奋耕耘,正如他在美学专著《美的形态学》后记中所自述的,为着学术上的追求,他经历了许多苦涩与艰辛。他后来担任中文系、文学院的行政工作,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烦琐的行政工作,但仍不放松学术的思索与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术研究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有学术研究,生命才充实。这在当今时代实在难能可贵。
柯汉琳教授学术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是文艺学与美学等,《篱侧论稿》就是他在这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书中大部分论文涉及文艺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如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生产、文学的符号活动、文学意象、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文艺门类的序列与规律和美的本质、美的形态、审美意象、审美创造等;此外,还有对具体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学、美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书涉及的问题宽广,研究视野开阔。
柯汉琳教授的学术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一种强烈的哲学意识。黑格尔曾说过,哲学科学的“再醒觉”必然引起艺术科学的“再醒觉”。这一点用来考察柯汉琳教授的一系列论文,可以发现,他在文艺学、美学研究中的收获,与他的哲学沉思和对哲学方法的掌握运用是分不开的。他的论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说理透彻,也与他的哲学思维的训练分不开。另一方面,他的论文也很注重理论性与文学性的有机融合,从而具有一种冷静中暗含着热情的特色。
作者简介
柯汉琳,1947年生,广东省汕头人,文学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东方文化》杂志主编。
著有《美的形态学》、《日常审美心理》、《在路上》(文艺评论、编辑手记、读书札记、杂感随笔集);合著有《文学与时代主旋律》、《青年美学向导》、《文学理论教程》、《文学概论》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广东版)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一百多篇。其中《日常审美心理》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参与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学评论《仰望思想的星空》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评论奖。
目录
序
第一辑
艺术本质三论
关于文学观念的当代变革的思考
艺术系统的序列及其规律初探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论文学生产
文艺学结构体系的整体化及新学科建设构想
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重读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马克思
1980-1990年度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文学史科学的反思
第二辑
美:特殊的价值
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
论审美实践意象和美的创造
审美“虚静说”的历史发展和意义
中间范畴与美学研究
丑的哲学思考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建立美的形态学:可能与意义——《美的形态学》引言
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论“不平则鸣”
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
第三辑
仰望思想的星空——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散文的思考
五四时期话剧的诗化现实主义
人文视野中的意义追询——论长篇小说《侏儒》和《晕眩》
关于历史小说问题——答澳门电视台记者问
批评短论三章
散文理论批评的思想性视野
当代文学与审美文化的价值审视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反思
审美教育与现代文化性格的构建
世纪之交:广东文化的裂变、困惑和历史抉择
第四辑
批判探险个性化——关于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哲学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来祥先生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窥探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辑艺术本质三论
一艺术:美的世界
走进艺术的天地,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对那令人回肠荡气、情动神怡的艺术珍品,总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多美的世界!
是的,艺术世界就是美的世界,美是艺术的品质和特性,正是艺术的美激起了人们心海中美感的涟漪、情感的波澜;美,才使艺术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反响”,使人感到愉悦、甜美,不由地心头飘荡着一种特殊的沉醉和神往……
艺术在人心灵中所引发的这种特殊反应——美感反应,正是艺术美的品质的确证,因为美感只为美所激发。
不错,能激起美感的,并不限于艺术,美的天地是宽广的,现实世界中,美到处可见,日月山川、飞禽走兽、云霞草木,从物到人,盈天地之间皆有美。但是,现实中美的事物,美并非它们必然的品质,一座山、一个人不美,还是山,还是人;艺术如果不美,就不成其为艺术了。美作为本性的意义,只属于艺术。再说,现实世界中并非一切都美,生活中有美,也有丑,不能说现实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则不然,它呈现于人们耳目之际的,是美的形态(形象),灌注于人们心灵的,是美的意蕴,艺术世界就是美的世界。
在美的观念形态领域,艺术同样以其美的品质区别于其他部门。人们常说,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用形象,后者用概念反映生活。其实,科学也用形象,地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不就常用形象(如挂图)吗?科教电影更不用说了。同样用形象,何以艺术的形象能扣人心弦、撩人情思,以至令人如醉如狂、入迷忘我——像孔听《韶》而“三月不知肉味”;像林黛玉听《牡丹亭》而“心动神摇”(红楼梦等23回);像郭沫若观赏维纳斯塑像而如饮葡萄美酒,“时常沉醉”(诗《维纳斯》),……而科学中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