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周小静编著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2-1字数: 600000版次: 1页数: 390印刷时间: 2006/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18281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为线索,简介西洋歌剧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并分析了主要歌剧作曲家的艺术观念、写作特色、代表作品;第二部分讲述了有代表性的歌剧故事,是对第一部分的补充,其中有些是耳熟能详、上演率极高的作品,也有些是目前教学中较为陌生但非常值得重视的作品。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西洋歌剧简史教材,本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可酌情安排为一学期或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可对应教材多多聆听、观看,将鲜活的感性认识与书中内容相结合,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为进一步认识歌剧艺术打下深厚坚实的基础。
本书除适用于高等学校音乐院系各专业师生外,也可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自学教材。
作者简介
周小静,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西方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贴专家。1999年获得天津市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所负责的西方音乐史课程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主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古典音乐赏析节目《乐林漫步》达十年之久,该节目数次获得全国和市级奖项。 学术成果有《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与徐民奇合作);《中国宗教音乐》一书中的《中国基督教音乐》;《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一书中的“贝拉‘巴托克》(与姚盛昌合作)、《斯特拉文斯基》;《帷幕升起蜒世界著名歌剧赏析》;《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许勇三著)中,交响曲与交响诗分析图表翻译;“李斯特的宗教音乐创作》;《天籁之声》;《钢琴之王李斯特》;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音乐欣赏》(与王建新合作)等。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歌剧艺术的诞生
第一节 歌剧艺术溯源
第二节 佛罗伦萨歌剧
第二章 巴罗克时期的歌剧
第一节 意大利歌剧
第二节 法国歌剧与吕利
第三节 英国歌剧与珀塞尔
第四节 德奥歌剧与亨德尔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
第一节 格鲁克与歌剧改革
第二节 喜歌剧之争
第三节 莫扎特的歌剧
第四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
第一节 法国歌剧
第二节 意大利歌剧
第三节 德奥歌剧
第四节 “民族乐派”的歌剧
第五章 20世纪的歌剧
第一节 “印象主义”歌剧
第二节 表现主义歌剧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歌剧
第四节 民族主义歌剧
第五节 英国、美国和苏联的歌剧
下篇
1.《奥菲欧》(L’Orfeo)
2.《波佩阿的加冕》(意:L’incoronazion,di Poppea.英:The Coronation of Poppea)
3.《迪多与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
4.《朱利奥凯撒》(Julius Caesar)
5.《奥菲欧与尤丽迪西》(Orfeo ed Euridice)
6.《费加罗的婚辛L》(Le nozze di Figaro)
7.《魔笛》(Die Zauberflote)
8.《卡门》(Carmen)
9.《塞维利亚理发师》(2 Berhiere di Siviglia)
10.《爱的甘醇》(L’Elisir d’atnore)
11.《弄臣》(Rigoletto)
12.《茶花女》(La Traviata)
13.《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
14.《丑角》(Pagliacci)
15.《波希米亚人》(La Boheme)
16.《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
17.《图兰多》(Turandot)
18.《菲岱里奥》(Fidelio)
19.《自由射手》(Der Freischtitz)
20.《罗恩格林》(Lohengrin)
21.《蝙蝠》(Die Fledermaus)
22.《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
23.《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24.《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Beas et Melisande)
25.《沃采克》(Wozzeck)
26.《彼得格莱姆斯》(Peter Grimes)
27.《比利巴德》(Billy Budd)
28.《旋螺丝》(Turn of the Screw)
29.《波吉与贝丝》(Porgy and Bess)
30.《火天使》(Fiery Angel)
31.《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32.《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Katerina Ismailova)
后记
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三章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
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常常是通过对以往传统的突破达到的。而当它自身得以确立并广泛流传时,又会形成一些有待突破的框框。艺术风格的演变就是这样处于不断地破坏和建立、再破坏和再建立的进程中。
歌剧作曲家在戏剧天才梅塔斯塔西奥的脚本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歌剧风格,于18世纪中叶达到了鼎盛,这种歌剧有个堂而皇之的名字“正歌剧”(opera seria),按照原意可译为“严肃的歌剧”。脚本的结构均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交替构成,偶尔有二重唱,合唱则相当少。①对友谊和爱情的忠诚、英雄主义、为正义而牺牲是全剧的主要精神。故事中总会有两对恋人,他们受尽磨难的爱情是情节主线,在关键时刻总会出现一个心地高尚、富于同情心的权势人物,帮助他们战胜厄运,最终成为胜利者。在音乐方面,正歌剧的整体风格是端庄郑重的,精致华丽、通常采用“返始”(ABA三段体)结构的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主角大多是神话中的神灵或帝王,由演唱技艺高超的阉人歌手担任,他们可以任意为咏叹调加上自己拿手的华彩段落。宣叙调比较简单,常常只是略加夸张的朗诵,由羽管键琴或一件低音乐器作些伴奏。管弦乐的功用只限于烘托声乐,乐队规模不大。总的来说,很多正歌剧的音乐特别是咏叹调段落常常在自顾自地炫耀华丽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弃剧本内容和人物真实情感于不顾。
对这种已经僵化了的歌剧风格,很多人提出了改革的呼吁。一些人的出发点基于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提出来的“回归自然”精神,他们摒弃贵族文化的矫揉造作,提倡平民化的朴素、自然的音乐风格,并将歌剧主角改为普通人,将故事放在了日常生活环境中。佩尔戈莱西(G.B.Pergolesi,1710—1736)的喜歌剧《女仆做夫人》就是这种倾向的产物,它在1752年由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歌剧团带到巴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喜歌剧之争”(详情见本章第二节)。这种诙谐朴素的新形式——喜歌剧——所表现出来的新气象,对于正歌剧是一个巨大的冲击。社会文化主体的变化——中产阶级逐步取代贵族阶层——是正歌剧面临的严峻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