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凉州政治史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张灿辉著
出 版 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7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66574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凉州地区因处于中原帝国政治兴替的坐标轴上,故而,在逐鹿中原者眼中看来,凉州之得失于皇权政治之产生关系綦重。凉州在中原皇权政治之发展序列中之量要地位与巨大作用,而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又为凉州政治势力之演绎注入了接连不断的历史活力,使凉州地域政治军事势力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与连续性,并时时与中原皇权政治之间保持着紧密的接触。 本书介绍了秦汉之际凉州的居民分布、西汉时代的凉州、东汉时代的凉州、三国时代的凉州、西晋时代的凉州、“五凉”政治时期等内容。
目录
前言
上编 两汉卷
第一章 秦汉之际凉州的居民分布
第一节 凉州,先秦之民族走廊
第二节 羌族的家乡
第三节 匈奴帝国与河西
第四节 西汉与匈奴问争夺河西走廊
第二章 西汉时代的凉州
第一节 凉州郡县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构建凉州的防御边塞
第三节 移民以实凉州
第四节 两汉问凉州的游牧部族
第三章 东汉时代的凉州
第一节 两汉之际的陇右隗嚣集团
第二节 东汉初期的河西窦融集团
第三节 东汉之“羌乱”始末
第四节 羌乱与凉州地方势力之勃兴
第五节 董卓时代与凉州势力的发展
下编 魏晋卷
第一章 三国时代的凉州
第一节 凉州势力与曹魏政局
第二节 蜀汉政权与凉州
第二章 西晋时代的凉州
第三章 “五凉”政治时期
第一节 前凉政治研究
第二节 后凉政治研究
第三节 南凉政治研究
第四节 西凉政治研究
第五节 北凉政治研究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编 两汉卷
第一章 秦汉之际凉州的居民分布
第一节凉州,先秦之民族走廊
从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似乎可以窥探出秦凉地区与中原文明之撞击有着颇为久远的历史轨迹,远古之考古遗迹暂且不论。自夏以来,由于该地是东西方交通大道,又是青藏高原与蒙古大草原的接壤地带,所以,东来西往、南下北上的许多部族均在此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这足以说明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多部族活动的频繁地带,是构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壮大的艺术长廊。
大夏是在先秦时代就活跃于黄河中上游的古国,《吕氏春秋古乐篇》曾载上古时代的黄帝与大夏之交通,其言日:“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阮喻之阴,取竹于懈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又班固《汉书律历志》与应劭《风俗通音声篇》等亦同记此事,且“阮喻”均作“昆仑”。而《史记封禅书》还记载春秋之齐桓公曾“西伐大夏,涉流沙”,则大夏一国应在中国之西北方。然而,见于《左传昭公元年》的材料却载大夏一国之方位又在今山西境内。其书云:“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杜预注日:“大夏即晋阳县。”《史记》卷三十九注引《史记正义》云:“《括地志》云:‘故鄂城在慈州昌宁县东二里。’按与绛州夏县相近。禹都安邑,故都在县东北十五里,故云在大夏也。”此大夏乃由夏后氏之故墟而得名。
王国维曾就此论断:“大夏本东方古国,《逸周书王会解》云:‘禺氏驹駼,大夏兹白牛,犬戎文马。’又伊尹《献令》云:‘正北空桐大夏。’空桐与禺氏(即月氏)犬戎皆在近塞。则大夏一国,明非远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