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变命运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刘道玉 主编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8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705999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公元2200多年以前,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发明杠杆原理之后曾自豪地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哲学和应用技术上的意义。
目录
刘道玉 把握住教学改革的支点(代序)
王梓夫 大学府之梦
王伟举 武大——苦涩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梦境
水运宪 回望珞珈山
文新国 一头猪的回忆
朱卫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
华姿 一个人足以带来改变——l985年发生的事
刘世华 非常读书时代
许金龙 由道玉校长提倡的“创造性想象力”说开去——邀请聂卫平访问武汉大学的故事
刘少雄 是创造教育,我们才不枉做武大人——有感于武汉大学插班生制
刘湘平 人的一生是领悟的一生
朱秀海 难忘武大
陈世旭 回望“落枷山”
李云贵 理想、目标和追求——武汉大学是我学术成长的摇篮
陈应松 从船工到学生
李克俭 创新激活命运——一个武大插班生的内心愿景
杨向群 蓝月山谷——通往人生的香巴拉
李斌奎 武大,我永远的母校
宋骥弘 传播文明——回忆在亲爱的校长刘道玉麾下读插班生的日子
周百义 永远的珞珈山
郑彦英 珞珈山,四季开放着鲜花的圣地
周元镐 梦珞珈
胡发云 珞珈山往事
胡鸿 武汉大学:一生远航的起点
洪琼 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母校
封秀红 我所走过的人生之路
郝宗宇 我们在奋斗,我们在成长
赵铁骑 感谢那只手——一点关于插班生的回忆和感想
哲夫 “创造教育”与“草菅人命”
哲夫 杂色——第二届武大作家班纪实
徐锋 珞珈山,一个君子的身影
袁厚春 新生报到日
野夫 湖山一梦系平生
野莽 我与我梦中的那一座仙山
龚绍东 阅尽人间都是书
萧诗美 武大与我的哲学之梦
黄敬刚 如坐春风珞珈山
彭南林 在生命成长的路上
熊召政 一条路与一个人
……
书摘插图
王梓夫 大学府之梦
一
有一次,我随同《北京日报》记者刘连枢到清华大学采访,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在我的青年时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丧失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恢复高考之后我没有报名参加考试。
走上文学之路以后,更加激起了继续求学的迫切愿望。值得庆幸的是,1980年,中国作协恢复了丁玲同志创办的文学讲习所(即后来的鲁迅文学院)。我作为第一届的学员与来自全国的33名文学青年一起参加了为期8个月的学习。后来调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后,我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尽管如此,我依然渴望得到正规的高等教育,以圆童年之大学梦。
1985年,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鉴于青年作家普遍需要深造、渴望学习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学者化作家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付诸实践,与中国作家协会合作,在全国首创了作家班。
中国作家协会和武汉大学的通知是寄给人艺创作室的,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并没有人告诉我。还是我的同事刘锦云在无意中提起这件事的,他问我,你有兴趣去吗?我问他,你说呢?他说,要是北京大学还差不多,那么远。他考虑得很实际,我毕竟不年轻了,已经30多岁了,拉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大,再到那么远去读书确实有许多困难。我说,你错了,多远我都去,多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他见我决心那么大,让我马上与当时我们的创作室主任英若诚联系。英若诚对这件事也没有在意,那份通知他竟然不知道顺手扔在什么地方了,大概他也以同样的理由认为我对上这个大学不会有兴趣。刘锦云又陪着我去中国作家协会,找到了创联部的谢真子大姐,重新要了一份通知。我立即报了名。
武汉大学的作家班是报经国家教委批准的,属于正规的插班生,要经过正式考试入学,入学后直接读大学三年级。虽然是1985年入学,却算是83届的学生。毕业后发给大学本科文凭,授学士学位。
通知规定,考试在8月中旬进行,合格录取后9月1日正式开学。我报名以后,马上放弃了一切创作计划,立刻投入紧张的复习。我找来了《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本,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苦攻苦读起来。这些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过去虽然也接触一些,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要应付考试。这次是动了真格的,我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将大学两年的课程攻破,还要真斫实凿地应付考试过关才行。那真称得上是头悬梁锥刺股了,差不多一个夏天,我都是穿着小裤衩挥汗如雨地读书,生怕自己基础差考不上被退回来。我那时只有一种选择,破釜沉舟,只能考上,不做任何别的准备,大学是非上不可的了。
还好,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美丽如画的珞珈山,穿着西装、扎着领带、踌躇满志地坐在了大学的课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