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流动性分析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陈珂 著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374000版次: 1页数: 405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705856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目前国际前沿的统计、计量分析技术,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视野出发,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发展与资本流动的关系,其中着重关注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的流动性问题。流动性的技术分析是通过对资本的配置结构效应、资本的溢出效应和随机前沿估计方法,并与资本的市场波动性、时变分析、丛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来实现的。
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分析要素流动的宏观经济背景,中编分析流动性的实体经济决定,下编分析流动性的虚拟经济影响。全书围绕结构、机制、影响因素及结果评价四个分析维度,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流动性进行了综合考察。同时,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关注一个焦点,对实体和虚拟两个市场同时进行考察,进行了四个机制研究,从中发现产业资本在我国现发展阶段波动的基本规律,并由此推导出产业投资的可能发展变动方向及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影响。
目录
前言
序
导言
上编 要素流动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第一章 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资本流动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节 资本跨境流动与世界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产价格与投资行为一般理论
第一节 资本流动性与货币供给
第二节 资本流动性与投资行为
第三节 资本流动性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第四节 资本流动性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第五节 资本流动性与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资本流动性的产业结构仿真模型
第一节 产业结构现状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投资、需求、消费三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目标导向的结构优化仿真模型
第四节 目标导向的仿真估计结果及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流动性结构分期对产业发展的滞后影响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世界工厂的形成
第二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本市场流动性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国际竞争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经济的增长会计分析
第一节 实体经济增长的波动形态
第二节 实体经济景气增长与波动进程
第三节 以增长会计方法估计实体经济景气增长与波动
本章小结
中编 流动性的实体经济决定分析
第六章 要素产出效率变动估计模型的发展
第一节 生产函数表达形式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生产函数内涵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模型及评价
第四节 生产函数法在中国的应用局限与研究展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资本生产效率估计模型及分析方法
第一节 劳动和技术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分析
第二节 实体经济资本要素生产率估计模型
第三节 实体经济资本生产率实证分析
……
第八章 产业资本配置效率估计模型及分析方法
第九章 产业资本溢出效应估计模型及分析方法
下编 流动性的虚拟经济影响分析
第十章 资产价格的稳态估计理论及实证研究
第十一章 本币利率的形成机制
第十二章 本币汇率的波动性研究
第十三章 实体经济中资产价格波动的非线性分整自回归移动平均估计
附录1 标准国际产业分类目录
附录2 制造业产业分类目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附录3 北美产业分类目录及代码(制造业部分,1997年版)
附录4 十三次准备金率变动基本情况
方法学附录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介绍
方法学附录2 条件异方差自回归(ARCH)模型族
后记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上编 要素流动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第一章 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经验
本章将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基础上,考察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来认识我国目前产业重型化的现状及分析未来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一节 资本流动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国家统计局(2005)对2004年度统计结果进行的分析显示,在“2004年我国工业企业1000大”中,数量进入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钢铁、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化工、石油加工。此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煤炭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纺织业等也有较多企业进入。在盈利能力表现上,石油开采行业、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以及化工、电力等行业比较突出,这些企业全年实现利润占总统计企业利润总额的近3/4。
学术界关于我国产业重型化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可不可以不经过重化工业阶段;二是目前我国是否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三是重化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就业的影响;四是现代化、城市化与产业重型化的相互关系。
上述第一个问题,在2003年,问题形成初期曾经引起了所谓的“厉、吴之争”,随着经济数据的逐步显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虽然仍然存在对目前阶段的不同判断,但经济数据已经表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产业重型化时期。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从2004年年中起,争论逐渐向后两个方面转化;而由于资源品供给和价格问题及环境容量的制约在2004年表现得十分突出,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就成了需要研究的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新型工业化”社会正是破解上述矛盾的正确指导方针。但是,在目前阶段,建设“新型工业化”社会与我国的宏观管理目标中的充分就业、控制通胀、平衡预算和稳定国际收支目标可能存在冲突。其原因是:“新型工业化”社会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注重对现有各要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环境资源的节约运用,这就必然要求我国的产业结构轻型化、高技术化。但就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技能而言,这一要求显然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其结果就是大量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将被迫游离于劳动力市场之外,就业的不足会相继引发预算不能平衡,国际收支出现赤字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