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企业与金融业的成长与共生

分類: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台湾金融研究院编
出 版 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26000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95757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金色丰碑——台湾企业与金融业的成长与共生》就是试图从“人”的观点来介绍台湾的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书中收录了数十位台湾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杰出人士的采访记录。这些“人”精彩地讲述了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及心得、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书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台湾金融发展简史》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重现台湾的金融脉络。文中包括对台湾许多专家学者及平民百姓的采访资料,记录他们对于关键议题及事件的看法或经验谈。
第二部分《与钱共舞》介绍台湾不同领域之六大成功企业,并深入采访其财务长;文中融合了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职场与人生的议题。受访的企业包括:巨大捷安特公司(自行车制造业)、台湾大哥大公司(移动通信业)、宏基公司(电脑业)、“中钢”公司(钢铁业)、兆丰金控公司(金融业) 与统一企业(食品业)。采访当中收录了许多位受访者对于在大陆拓展市场与经营的宝贵经验与精辟看法。
第三部分《众口说金》的采访对象有赤手空拳、胼手胝足的创业家,也有工程师、律师、银行家、基层金融业者、创投业者,及杰出的财务长、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传媒业者等。读者能够分享到他们的宝贵经验、丰富学识及敏睿智慧;其中有许多地方可以反映台湾社会对经济、金融及两岸关系的看法。
目录
第一部/台湾金融发展简史
第一章/无中生有的年代(1949—1960)
第一节/回首来时路
第二节/战后金融——扭转乾坤
第三节/农业金融——兴利固本
第四节/工商金融——蓄势奋进
第五节/社会金融——互利共生
第六节/金融改革——擘画蓝图
第二章/挑战巅峰的年代(1961—1989)
第一节/金融体制与资金来源
第二节/白手起家的金传奇
第三节/科技创业的推手
第四节/金融市场的建制
第五节/金融管制与开放
第三章/全球竞合的年代(1990~ )
第一节/金融战国时代
第二节/理财与融资新趋势
第三节/金融创新——变法图强
第四节/金融环保——险中求胜
第五节/金融大未来
第二部/与钱共舞
第一章/聆听大地呼唤
巨大捷安特的飞驰双轮
第一节/巨大捷安特的故事
第二节/CFO访谈时间
与巨大公司杜绣珍财务长对谈
第二章/千里漫游拨指间
大哥大牵动你我的心
第一节/台湾大哥大的故事
第二节/CFO访谈时间
与台湾大哥大公司前财务长郑慧明对谈
第三章/用心关怀、不断创新
宏基敲响品牌的金钟
第一节/宏基的故事
第二节/CFO访谈时间
与宏基公司前财务长彭锦彬对谈
第四章/炼铁成钢的传奇
四大精神成就“中钢”文化
第一节/“中钢”的故事
第二节/CFO访谈时间
与“中钢”公司钟乐民执行副总经理对谈
第五章/全球金融国际观
兆丰金控有容乃大
第一节/兆丰金控的故事
第二节/CFO访谈时间
与兆丰金控公司谢剑平副总经理对谈
第六章/美食心灵的盛宴
统一食品的交响曲
第一节/统一企业的故事
第二节/CFO访谈时间
与统一企业公司苏崇铭财务长对谈
第三部/众口说金
访巨大集团董事长刘金标
访雷虎科技公司董事长赖春霖
访联发纺织纤维公司总经理叶清泽
访台湾大哥大公司总经理张孝威
访华信银行前董事长林立鑫
访中华开发金控公司董事长陈木在
访合作金库银行董事长陈冲
访财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纪
访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慎
访台湾证券交易所协理彭光治
访宇智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小波
访建邦创业投资事业董事长胡定华
访板桥市农会总干事王雪慧
访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董事长侯金英方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薛琦
访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杨雅惠
访东海大学社会系教授高承恕
访财讯文化事业执行长谢金河
访麦肯锡公司董事计葵生(Greg Gibb)
访英国金融时报驻台北特派员席佳琳(Kathrin Hihe)
书摘插图
第一部/台湾金融发展简史:
第一章/无中生有的年代(1949—1960):
第三节农业金融——兴利固本:
绿色革命:
光复初期,台湾仍属于“以农为本”的农业社会,农民占人口总额60%以上,而佃农约占农户总额68.8%,要重振经济,就必须先从农业着手,以求安定社会,改善民生。于是1949年展开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这时的台湾,正宁静地进行着一场绿色革命。
土地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1)1949年的“三七五减租”政策,即地主出租之耕地,其地租不得超过正产物收获量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2)1951年的“公地放领”政策,涉及的是农民可承租公有耕地,并给予相关之保障与扶持;(3)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之目标,在于彻底消除租佃制度,并由此解除土地资金之桎梏,以促进工商业发展,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耕者有其田”政策不仅是土地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更与台湾证券市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土地被征收后,将地价的三成折换成水泥、纸业、工矿、农林四大公司股票,其余七成则折换成实物土地债券,分1O年20期补偿给地主;另一方面佃农购买土地也是分10年20期缴交地价。
为了将75000名原有地主的农业资本导向为工业资本,因此必须要建立有秩序的资本市场;然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于是便形成早期以“店头市场”为主的交易方式。
事实上,当地主分配到股票后,大多进入市场将股票变卖兑现。在彭光治《股戏》(2003)一书中,曾提及导致如此的主要原因包括:因其土地多系祖宗遗产,且多为兄弟血亲数人所共有,亦即换来的股票多为共有股户,无法分产;另一方面,因世袭农业的地主普遍对于股票感到陌生,大多无心担任公司股东,更遑论参与公司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