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奥)迈尔,(奥)科贝尔格 著,丁君君 译
出 版 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96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34195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所有自认为了解我的人,其实对我一无所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这位来自奥地利的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的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一幅肖像》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在小说《钢琴教师》中清算了自己的母亲,却依然一直与其共同生活: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
内容简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一幅肖像》对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生平、作品和影响进行了第一次全方位的介绍。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女作家矛盾丛生的生活。虽然人们在媒体上看见的耶利内克坦率大方,但她其实一直向往着隐居式的生存方式:虽然耶利内克在小说《钢琴教师》中批评了自己的母亲,却依然与其共同生活了多年。耶利内克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擅于以毫不容情的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她荣获了无数重要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耶利内克将生活中的矛盾植入了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中,她逡巡于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间,左手阳光,右手雷电。
本传记中的内容来自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对话,来自与其亲朋好友的交谈,同时传记还借助了多家匿名文章和一些档案资料的帮助,在这些资料积累的过程中,耶利内克那令人惊叹的生活轨迹渐渐浮出了水面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
目录
前言
调音-乐器(哀诉)1964
音乐之都维也纳
管风琴教授
安娜、埃丽卡和克拉拉
钢琴教师
国家级管风琴手
病或奇女子《我们是旅岛,宝贝!》
虔诚的表情
高中毕业和大学生涯
诗
内心逃亡
耳朵小说
因斯布鲁克双奖
插图小说
解脱
野年代《米夏埃尔》
红澡和传单
与“狗之花”合组
美好体验
柏林,柏林
少年读物
罗马-视线-格拉茨
幽灵品钦
婚姻
一道美丽的风景《逐爱的女人》
反故乡
采访者
纪录片女导演
穿皮衣的娜拉
小市民,社会党,忧愁《美好的美好的时光》
多媒体流水线
祖父的红色维也纳
人人都想拍电影
共产主义党员21505号
家族结构《钢琴教师》
一个维也纳女人之路《城堡剧院》
阿尔卑斯山间《啊,荒野》
女权主义者和时尚受害者《情欲》1989
戏剧插曲《云团•家园》
鬼故事《死者的孩子》
漫游者《体育剧》
恐惧的结束《贪婪》
来自瑞典的最后和弦《左边缘》2004
注释
参考资料
他作与生平年表
作品索引
人名索引
感谢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病或奇女子《我们是诱鸟,宝贝!》1970
少女时代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升人高级中学后,母亲又开始着手打造一个新工程:自己建一座房子。伊洛娜•耶利内克在维也纳西郊买了一块地皮,一心一意扑在造房的筹备工作上。年近六十的伊洛娜四处奔波,采购材料,对工匠们颐指气使,日日蹲守在建筑工地上。她的丈夫——孤僻内向的科学家——几乎帮不上什么忙,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的病状已渐露端倪,他常常忘记词语的意义,说话颠三倒四。这段时期,埃尔弗里德经常独自守着钢琴呆在劳顿小巷的公寓中。从公寓到阿尔伯特小巷的女子实科中学只需步行五分钟。在缓慢无比的造房工程期间,耶利内克的父母不时在胡特尔多夫的花园小屋中过夜,如果想去看望父母,女孩得坐上一个小时的电车。
此时的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不但要继续应付学校和音乐两头的压力,同时还要学会自己料理生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女孩终于摆脱了监督的目光,获得了自由。于是她肆意使用这些自由。既然注定无法像其他女孩一样坐行止息,那么她至少也要在装扮上显得与众不同。她用深色的男士毛衣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头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曾超过十厘米。女孩将眼眶涂得漆黑,背着做工精细的编织皮包出入学校,这个包还是伊洛娜•耶利内克让人为女孩量身定做的。这期间,耶利内克还作为中提琴手参加了一次电视音乐会,赚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她用这笔钱买了一件衣服。在衣着打扮上,母亲对耶利内克向来毫不吝啬,因为考虑到这能让女儿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虽然女孩负重累累,然而在学校的女教师眼中,耶利内克依然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学生。她从不和老师发生争执,在功课上显得游刃有余。
十五岁的少女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开始与在音乐学校中结识的男生交往。在维也纳第八街区,女孩在自己有限的可能性中过上了一种双重生活。她不时和男朋友约会,排队买维也纳城堡剧院的站票。耶利内克满怀爱慕地凝视着演员奥斯卡•维尔纳(OskarWerner),他的“悲伤和奇妙的音乐之声”令她心醉神迷。多少年来,维也纳一代又一代的高中生都在这样的剧院之夜窥见了艺术的光芒。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剧本《城堡剧院》中这样戏讽道:“儿童的魔幻世界!剧院第四厅掀起的第一股热潮!红光满面的站票长队!第一次醍醐灌顶,领悟了艺术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