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伊斯兰教 ,
作者: 王建平 著
出 版 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02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2703674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这部论文集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
作者简介
1953年生,汉族,1983年获云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宗教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伊斯兰教专业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和上海外国浯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两次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宗教学教授、宗教学硕士生导师、地方专门史博士生导师。著有Discrimination,Corruption and MoralDeclin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MuslimHui Upr&ing in Yunnan.China,1856~1873(耶路撒冷:和平出版社,1995年)、Concord andConflict:the Hui Communities of Yunnan Society in aHistorical Perspective(斯德哥尔摩:国际书社,1996年)、Glossary ofChinese Islamic Terms(伦敦:寇尔松出版社,2001年)等英文专著。与白润生阿訇合作主编的《中国伊斯兰教典籍选》(六卷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7年底出版。译著有《伊斯兰》(台湾:麦田出版社,2002)等。还发表中外文专业论文70余篇。
目录
前言
历史篇
“赤尼”和“大食”两词的由来
波斯文化和中国穆斯林社会
元代穆斯林移民与云南社会
芝加哥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伊斯兰青铜器皿
论十八世纪初的云南格兰岱教案
新疆喀什宗室成员碑文及考证——对马在田墓碑及碑文的分析
礼仪组织篇
竖中梁仪式:对云南回族社会文化综合化
现象的历史考察
明清时期云南地区清真寺的历史考察
明清时期云南回回社团的宗教网络系统
苏非篇
波斯苏非与中国塔利格的历史联系
马来迟和马明心:东西方资料的比较研究
灵明堂与巴布派的历史接触之可能性探讨
比较宗教篇
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和儒学的比较研究
试论马德新著作中的“天”和伊儒两教关系
清季云南回回学者对伊斯兰教和佛教、
道教的比较研究
振兴篇
论清末上海穆斯林社团成立清真寺董事会事件
清末上海清真寺董事会的内外关系、
样板作用及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刊物的兴起和发展
海外学者篇
国外学界研究中国伊斯兰教著述简介
深情的怀念——记雅林大使对中国穆斯林民族的研究
弗莱彻教授对中国苏非教团的研究
来自英伦三岛的学术追求——记英国杜伦大学狄龙博士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情结
后记
书摘插图
历史篇
波斯文化和中国穆斯林社会
一、历史上中国和波斯的联系
1.元朝以前在中国的波斯蕃客
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了历史记载的中国和波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往来。这种交往发展成著名的贯通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波斯帝国作为这条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发挥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中国受惠于这种外交和贸易来往的是从波斯引进了新的蔬菜、瓜果、粮食品种和农业灌溉技术等,在文化上传入了波斯的音乐、舞蹈及一些独特的工艺品制作技艺。
进入唐代时,这种经济和政治往来更加密切。首都长安有胡蕃多达四千多人。据分析,其中可能有一些是穆斯林商人。考虑到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萨珊王朝后,原波斯王公贵族中的不少人纷纷逃到中国定居,因此,胡蕃中的大多数很可能是祆教徒。当然,在留居长安的胡客中,里面可能也有一些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定居中国的大食兵士。据国外学术界的人考证,这些大食兵波斯文化和中国穆斯林社会有可能是从呼罗珊地区征募来的皈依伊斯兰教不久的波斯人。
堪称与丝绸之路媲美的海上香料之路也把波斯湾与中国南方沿海港埠联系一起。从波斯和大食来的蕃客蕃商常留居广州等地逾数载而不归。据《苏莱曼游记》说,在蕃坊中有很多伊斯兰教徒。阿文和中文历史资料都提到广州和扬州的不少蕃客死于中国的内乱。这些蕃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波斯人。他们在蕃坊中按自己的习惯和宗教信仰生活。
在宋代,居住在蕃坊中的波斯人等后裔大都成了“土生蕃客”。在北京、广州、杭州、泉州和扬州等城市出现了穆斯林建造的清真寺、穆斯林坟地以及由穆斯林自己管理的蕃坊。土生蕃客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人通婚,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并在地方建设上做了不少有益的事。这表明外来的穆斯林在与中国社会接触中开始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浅型的。他们的蕃坊因其地位特殊性,故未融入中国主流社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