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史
分類: 图书,文化,地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
作者: 肖云岭、陈钢著
出 版 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版次: 1页数: 20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003689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由井冈山大学专家学者编著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丛书》该丛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专门史研究的空白;同时出版的还有由该校学生创作的《井冈山的红色传说》。这些著作在近期召开的有关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来自全国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史》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湘赣边界的文化革新与转型等内容。
作者简介
肖去岭,男,汉族,1967年生,江西泰和县人。井冈山学院井冈山精神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获省、市级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辞典》等书的编撰工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历史条件及状况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
一、庐陵文化的传承
二、客家文化的传承
三、湖湘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
一、吉安、宁冈采茶戏
二、茶陵湘剧
三、客家山歌
四、莲花落
第三节 近代落后的经济与落后的文化
一、近代落后的经济
二、近代落后的文化
第二章 湘赣边界的文化革新与转型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曙光
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曙光照亮了湘赣边界
第二节 各县革命志士推动湘赣边界文化革新
一、边界各县革命志士的斗争
二、革命斗争推动着边界文化的革新
第三节 大办破除封建文化,向红色革命文化转型
一、“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二、边界各县向红色革命文化转型
第三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确立.红色革命文化逐步兴起
第一节 根据地建设初期的文化建设
一、三湾改编,酋建娱乐科
二、遂川分兵,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三、割据创业,文化宣传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井冈山会师。红色革命文化如火如荼
一、曲艺表演登上大雅之堂
二、标语漫画遍布根据地
三、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的开办
第三节 根据地的巩固,文化教育不断兴起
一、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二、根据地的红军教育
三、根据地的群众教育
第四节 根据地的壮大.红色革命文化普遍发展
一、红色歌谣唱响边界
二、客家山歌绚丽多彩
三、地方戏曲得到新发展
四、楹联文告彪炳青史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三次反“会剿”中的红色革命文化
一、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经济、文化封锁
二、龙源口大捷,“打敢江西两只羊(杨)”
三、黄洋界保卫战,“报道敌军宵遁”
四、诗歌体布告戚震湘赣
第二节 湘赣边界特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后的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状况
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对文化宣传的布置
二、红四军将红色革命文化播向赣南闽西
三、古田会议进一步明确文化宣传任务和目的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战争文化的优秀结晶
三、红色革命文化闪耀着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光辉
第二节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的伟大现实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进_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简要纪事
主要参考书目、资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历史条件及状况:
第一节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文化主要有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和湖湘文化。这三大文化及其传承,是湘赣边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建设的历史基础。
一、庐陵文化的传承:
被称作江西“母亲河”的赣江,滋润了这块广袤的赣鄱红土地,赣江中游滋养起来的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可知,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赣江中游就有人类活动。永丰县的尹家坪、青原区的庄塘村案山以及永新、遂川等县西部山区,都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制作的石器。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震惊了世界,说明3000多年前赣江中游就拥有与中原地区相似的文化。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兵50余万向南推进,其中一支溯赣江而上,到达赣粤交界处的大庾岭.所谓“一军守南野之界”。再进军征服岭南。1976年在遂川县藻林左溪河岸边发现了秦始皇军队使用的铜箭镞80余枚,铜戈、铜矛各一件,便是物证。秦军开通了通往岭南的山路,物资粮饷溯赣江南运,至赣州人章水到岭脚大庾,经山路陆运到南雄,进北江达广州(番禺)。从此,赣江成为沟通祖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物资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由赣江南来北往,位于赣江中游的庐陵地区,其区位优势便显现出来,成为沟通南北的枢纽,沿江兴起了峡江、吉水、庐陵、泰和、万安等一批城镇,赣江及其支流聚集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村镇,为这一地区文冠天下”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