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急重症护理学
分類: 图书,医学,护理学,
作者: 刘书祥主编
出 版 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374000版次: 1页数: 228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83690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三大环节,从急诊急救和重症监护两个方面组织编写内容,既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急诊急救和重症监护两个学科的专业性。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从事急诊急救或重症监护的护士参考。 本书共分十二章。重点介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急重症基本救护技术、心肺脑复苏术、ICU、呼吸循环监护、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按照整体护理的理念编写而成,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十二章,根据急诊医疗体系环节(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安排教材结构。内容包括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急诊科护理工作、心肺复苏和其他常用急重症救护技术、ICU基本理论与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的监护,以及急性理化因素致病的救护等,尤其是加大了急诊急救和重症监护技能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容量。重点培养护士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正确判断病人的生命状态,对病人实施有效救护。从而提高救护成功率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本教材适合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和临床护士使用,也可供低年资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和教师作为案头的参考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节 急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及范畴
第二章 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院前急救概述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节 院前急救的技术和用品配备
第四节 EMSS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附:乙种手术器械装箱单
第三章 院内急诊与手术室救护
第一节 急诊科工作概述
第二节 急诊科的护理与管理
第三节 常见急症的观察分诊
第四节 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五节 急诊手术室的护理工作
第四章 急重症基本救护技术
第一节 通气技术与护理
第二节 止血技术与护理
第三节 包扎技术与护理
第四节 固定技术与护理
第五节 搬运技术与护理
第六节 抗休克裤的应用
第五章 急重症紧急救护技术
第一节 人工气道技术
第二节 深静脉导管技术
第三节 动脉穿刺置管测压
第四节 紧急胃导管技术
第五节 清创术
附:清创术实验指导
第六章 心肺脑复苏术
第一节 心肺脑复苏概述
第二节 基础生命支持
第三节 高级生命支持
第四节 延续生命支持
第五节 特殊问题的处理
第七章 ICU的设置与护理工作
第一节 ICU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ICU的设置与要求
第三节 ICU的人员配备与要求
第四节 ICU的护理与管理
第八章 循环功能的监护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护理
第二节 心电监护与护理
第三节 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
第四节 临时起搏与电复律的护理
第九章 呼吸功能的监护
第一节 呼吸功能监测
第二节 呼吸机的使用及护理
第三节 人工气道的护理
第十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概述
第二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一章 血液净化技术与护理
第一节 腹膜透析技术与护理
第二节 血液透析技术与护理
第十二章 急性理化因素致病病人的救护
第一节 急性中毒概论
第二节 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护
第三节 中暑病人的救护
第四节 电损伤病人的救护
第五节 溺水病人的救护
中英文名词对照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复苏学、灾难医学和急诊医疗体系管理学等。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的医学学科,成为医学领域中第23门专业学科。我国于1987年在杭州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标志着急诊医学这一独立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立。近20年来,急诊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创伤急救以及危重症监护等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急诊医学在维护我国人民健康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节 急诊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对急性发生的疾病、创伤和慢性病急性发作进行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核心是救治急症和创伤。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和各种意外伤害性事故、灾害性事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临床专业,急诊医学也是现代医学科学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诊急救工作中,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救各种急危重症病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学科学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