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幻象(揭秘货币战争,透析资本战争,探源次贷危机,厉以宁作序)
分類: 图书,管理,金融/投资,金融理论,
作者: 车耳 著
出 版 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10000版次: 1页数: 241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517643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美元贬值,次贷危机,谁在掠夺我们的财富!股市震荡,资产缩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财富!揭秘货币战争,透析资本战争,探源次贷危机,厉以宁教授倾情作序!
看似富有的美国,每天却要向世界举债十亿美元,才能维持运转,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对美元的盲目追逐吹起了美国财富幻象的泡沫,因此,一旦美元贬值加剧,引发经济衰退,受伤害的也绝不仅仅只是美国。
富有学术精神的生动阐述,逻辑清楚、人人都能读懂的金融评论。
虽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美国却背负着数千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虽然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高于日本和英国,但每年却有上百万的美国人申请破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反差?人们眼中富足的美国,是否只是在危机之外所包裹的一层财富的幻象呢?
基于在美国和欧洲国家超过20年的金融业工作经验,本书作者从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生动地诠释了自己的“美国式错觉”理论,解析出了一个财富幻象之下的危机四伏的美国。
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正在逐步将全球经济(不仅仅是美国)拖入尴尬的境地,阅读本书,将使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根源,以及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美国金融与信用制度多年的研究成果结集,内容涵盖了金融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多种领域。
全书旁征博引,以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现状、消费观念、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大量实例,指出了繁荣而富足的美国经济所呈现出的衰落趋势,分析了目前他们健全而完善的信用制度中所隐藏的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财富和信用幻象之下的真实的美国社会。同时,重点讨论了这些变化和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映射。
本书适合所有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国内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对外经济研究机构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车耳,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先后从事海外投资以及私募基金投资咨询等工作,曾先后在法国和美国担任总代表多年;曾参加“中国大百科”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入选“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已出版《第三条道路》、《投资西方》、《如此法国》、《如此美国》等多部著作,已发表关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的文章百余篇,曾获中国科学技术论文奖。
目录
第一部分美国式错觉
1 美国为什么强盛
四个过人之处
信用标准的运用
2 财富错觉
什么是货币错觉(Money Illusion)
什么是财富错觉(Wealth Illusion)
两者的区别何在
市场判断的错觉
收支习惯的错觉
借贷能力的错觉
错觉带来的后果
3 外包倾向
广义和狭义的外包
电话中心迁离美国
如果问讯遇到了外国人
如果加工中心建在海外
互联网的催化
政客们的发酵
空心化的倾向
通缩还是倾销
移民抢了饭碗
4 困局及挑战
美国人自食苦果
全球化有何漏洞
互联网这个魔鬼
美国人搬起石头
第二部分消费错觉
5 消费的社会
消费的本义
消费的示范
与生俱来的美国式消费
6 西方人花现金吗
支票干什么用
信用卡的陷阱
新的消费信贷
7 消费还是浪费
有钱就花式的消费
要节俭还是要奢华
最富裕的人最节俭
第三部分信用制度
8 身份管理制度的比较
西方国家没有户口本
社会安全号
驾照充当身份证
9 人事档案还是信用报告
繁杂冗长还是简明扼要
锁在柜里还是公开出售
永世不得翻身还是给人改错的机会
10 何为个人信用报告
信用评分
费科积分
评级分标准
11 美国征信机构的四大原则
三大征信公司
私有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
商业性原则
披露性原则
感悟道德律
第四部分信用错觉
12 美国的信用历史及其法律环境
信用是一种品质
信用是一种需求
信用成了一种制度
公平和平等
公开化原则和保护隐私并重
美国标准成了世界标准
13 个人信用和个人破产
假如身份资料常常被盗用
假如破产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过度信贷导致破产
债务免责指的什么
14 国家信用和企业破产
企业破产和诈骗
“最具创新精神”的骗局
睁大眼睛盯住美元
美国会赖账吗
第五部分美国式错觉正在影响中国
15 信用卡会成为银行的利润中心吗
三个假设
利润来源
背景介绍
16 假如“杨白劳”在美国
“黄世仁”的困惑
“杨白劳”的权利
《教父》反映的世界
公众储蓄被糟蹋
17 中国人开始博傻
如果当日冲销公司出现在中国
如果投资变成了投机
如果追风潮像流感一样蔓延
如果博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18 外储盈余的囚徒困境
坦白还是不坦白
抛出还是不抛出
谁都不能先脚软
不得不加速处理过剩的美元
假如美国人有更大的金库
卖火柴女孩的故事
后记
美国还能强盛多久
附录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之一:反恐的代价
《中国经济时报》采访之二:外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参考书目及网站
媒体评论
19世纪初,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托克维走遍美国的乡间和都市,写了《美国的民主》一书。此书以眼见所闻分析美国何以充满活力,走向富强,成了经典著作。今天,车耳,一位年青的中国学者,经济学家和商人,遍访世界,以其贯通中西文化的背景,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又不失“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心态,独到地描绘和分析了今日美国繁华和昌盛的盲点以及潜在的危机,值得一读。
——邓琨
美国拉扎尔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
车耳先生的新书《财富幻象》与他有关欧美经济文化的“如此”系列著作一样,以独到的眼光,诙谐的笔法,对其生活和研究中的观察娓娓道出,深入浅出,颇有新意。用财富错觉的概念剖析美国社会消费、收入,财富和信用等经济社会现象,既有创意,又生动形象,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美国目前次贷危机的成因,令读者耳目一新。
——沙石
瑞士银行全球期货执行董事
书摘插图
1美国为什么强盛
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仍然很强盛,让世界显得欣欣向荣,也令世界感到不安。
美国为什么能够如此强盛,是制度优越吗?印度同样是学习美国,采用了相似的制度,但至今仍属于贫穷落后的国家,而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两倍,印度贫富差距却比中国还要大。
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幅员广阔吗?加拿大幅员广阔,是世界上第二大国,比法国加上美国合起来还大。但事实又怎样呢?加拿大既没有法国的名气,也没有美国的富裕。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人口众多吗?其邻国墨西哥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墨西哥人经常说:“我们和美国是邻居,但我们愿意住在邻居家里。”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讲西班牙语的移民首次超过了黑人,成了美国第一大少数族裔——当然也是贫穷的阶层。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有移民传统吗?整个美洲大陆差不多都是移民国家,为什么只有美国出类拔萃呢?南美洲早于北美洲被欧洲人发掘,那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是世界上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人占据了巴西,西班牙占据了其他大部分地区,还差点占了半个美国。但是到了今天,南美大国巴西给人们的印象还是个农业国家,在那里充当世界第一的产品就是足球。
美国为什么如此强盛,是因为种族优秀吗?作为建国的中坚力量,盎格鲁.撒克逊人确实很有远见。他们到达美洲的时间比别人晚,但攻城略地却迅速而有效,用武力驱逐印第安土著和西班牙人,占了北美大块地方。对攻不下来的地方,他们就花钱买。他们的后代从法国人手里买下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地区,使美国东西两岸连成一片。他们又从俄国人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从而对加拿大这个同宗同族而且仍然忠于英国王室的邻国形成了包围。
二百年前,美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显示出做生意的本领,他们当时买下来的地区如今都已成为美国的富裕地区,他们从买来的土地上获得的财富与他们付出的代价简直不成比例。就连阿拉斯加这看似荒凉的地带也发现了金矿,美国人为这59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仅花了700万美元,资本回报率高得不可想象。
当时的法国和英国一样强盛。法国人本来占据了北美很大一块地方,如果当年拿破仑不在冰天雪地中攻打莫斯科,而对北美洲多一点关注的话,今天美国可能就讲法语了。法国后来才发现铸成大错,与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祖先决裂。法国人还特意做了一个自由女神像送给美国,鼓励美国摆脱英国人的统治。美国人感谢了法国,收下了自由女神像,并把它放置在纽约的哈德逊河口,但与英国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友谊。毕竟,二百年前的美国人大部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
所以,并不是上面任何一个单一要素促成了美国今天的强盛。具有上述要素的其他国家没有一个成为美国。但是,没有上述因素,美国也成不了今日的美国。美国如果不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在西方社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盟友;美国如果不是幅员广阔的话,就不会给人提供那么大的施展才干的空间;美国如果不是人口众多,就不会维持世界第一的经济总量;如果美国没有移民,就不会有那么多科学家,那么多的发明和那么多人获诺贝尔奖;如果美国没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今天可能是西南部讲西班牙语、东北部讲法语。而讲西班牙语的南美和讲法语的西部非洲,至今都属于第三世界。南美的一些国家,像智利与阿根廷,几十年前还曾经富裕过,讲法语的非洲大部分国家自诞生至今则一直生活在贫穷之中。
四个过人之处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国家。这里生活着来自五大洲的140多个民族,谈论美国的历史和它的未来都离不开它的移民传统和多种族社会的特点。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国家,美国社会的过人之处在于它的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对市场的适应就像他们对自然界的适应一样。他们的祖先在开发这块新大陆时,就有这种先去适应、然后去开发它的传统。移民与原住民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没有惰性、敢于适应变化、勇于挑战。美国人最喜欢说的词就是“挑战”。在美国,长久地呆在一家公司被认为是没有挑战性的,而频繁地换工作则被认为竞争力强。
美国人的祖先敢于向自然界挑战,所以远渡重洋,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以后又向自己的母国挑战、摆脱了大英帝国的统治;二战后的美国向苏联挑战,通过军备竞赛和种种手段拖垮了苏联经济,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打遍天下无敌手后,美国人遇到了“9R26;11”事件,借着打击恐怖主义分子的机会,美国人又将注意力转到了中东地区。
总之,只要有敌人,美国人就敢于向他挑战;但如果没有敌人的话,美国人就会树立一个敌人,然后再向他挑战。美国人挑战上瘾,无论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
美国的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家平和的时候仍然严格执法、实施“盛世重典”的现代化国家,一个是亚洲的新加坡,另一个就是美国。新加坡执法严厉,让世人为之侧目。但新加坡的法律重点在于维持公共秩序,不太介入个人隐私。美国的法律不仅注重维持公共秩序,还介入个人隐私,介入家庭,并鼓励邻居告密。
不仅个人,美国公司也是如此。如果说个人可以被邻居告密,因此而受到左邻右舍的监视的话,那么一家上市公司,就更可能受社会各环节监督了。人们把这种对上市公司监督的行为称为信息披露、监管系统。一家上市公司被监管的层次有公司董事会、公司外部的金融分析师、证监委、司法机关以及各种新闻媒体。上市公司正常运作时,这种层层监管,就从董事会至司法机关自下而上地实施,如果企业有问题而企业又瞒不住的话,首先可能是媒体曝光,之后,这种监管系统就自上而下开始运作。美国这套监管系统既层层叠加,又互相制约,在维持社会秩序上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信用标准的运用
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其信用评级理念集中表现了这个国家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美国人干什么都好评级。大学有评级,工商管理学院有评级,酒店有评级,连饭馆都有评级,使食客们看得一目了然。美国大公司还习惯把评级手册当作礼品送给顾客,既不破费还受人欢迎。
美国社会有各式各样的评级机构。像著名的标准普尔和穆迪,它们的主管业务是评价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金融公司和上市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优劣。被评公司一旦被降级,其股票与债券价格立刻会下跌,融资成本马上增加,甚至有的会因此走向破产一途。评级就是给企业的信誉打分,分数高的企业信誉高,股票就会上涨,融资成本就低,就能借到更多的钱,企业就可以继续扩张。评级还将企业的信誉公开化,它将被评估的企业置于相同的评价标准下。企业为了维持评级的水平就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管理,接受市场的监督。评级制度激励了市场竞争,促使资本得到更合理的运用。
在美国众多的信用评级报告中,个人信用报告逐渐成了美国重要的个人文件,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伴随着一个人终生。
从制度创新角度讲,信用报告公司的聪明之处在于,常常被人忽视的个人消费的点滴琐事在它们眼里和有形的商品一样具有价值,积攒在一起,编撰后就可以打包卖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虽然是个人自己建立的,价值也是自己形成的,但是信用报告的销售权却掌握在别人手中。
总之,信用制度的建立源于美国人的竞争机制,体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法制观念,它既是对人类制度的创新,也反映了美国人的挑战意识。
总结起来,如果说社会制度、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移民传统等构成了美国强盛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挑战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机制和创新精神就是使这个国家得以迅速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原因。不敢挑战就不会成为领头人;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竞争给社会带来活力,法制使社会长期稳定。美国正是在国内没有战争、没有大的动乱的情况下持续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
2财富错觉
什么是错觉?按词典的解释,错觉是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客观事物被主观地曲解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只是有些错觉容易纠正,有些错觉不容易纠正,财富错觉属于后一种。
什么是货币错觉(Money Illusion)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货币错觉(或者说货币幻觉)。它指这样的现象,即人们对货币心理上的估价往往忽视了它的真实购买力。这个错觉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只把货币同其表面价值相联系,对其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有货币错觉的人在工资加倍,物价上涨也加倍,而使其在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有富裕了的感觉,具体见图2.1。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错觉的作用是很厉害的,因为人们的工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货币工资水平而不是他的实际工资水平。所以,在一个人的货币工资下跌时,即使在物价水平也下跌使其实际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他也会拒绝工作表示抗议。反之,当他的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使其实际工资降低时,他却没有亏损的感觉,也不会停止工作。
货币错觉对居民消费会产生影响,在工资和物价同比上涨而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仍然会扩大购物,使实际消费水平增加。也就是说,人们在钱多些的时候会增加自己的消费,却忽视物价上涨从而会使自己的储蓄降低的后果。
什么是财富错觉(Wealth Illusion)
财富错觉(或者说财富幻觉)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借贷能力或波动性的预期收入,2出现比以前更富裕了的感觉,由此产生过度消费的冲动,并在实际生活中增加支出。
财富错觉和货币错觉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错觉均产生于货币形态,都是对个人资产和收入的错误判断,并导致类似的消费行为。同时,产生两者的原因和背景都类似,它们都更多地出现在发达国家而不是非发达国家、现代社会而非传统社会、年轻一代而非年老一代中间。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时也会出现财富错觉,比如在储蓄率高涨的中国。有时,甚至在年老一代也会有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富裕社会,比如在储蓄率极低的美国。这一特征还与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银行的信贷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如图2.2所示。
两者的区别何在
货币错觉和财富错觉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货币错觉误解的是货币实际购买力,它产生于名义工资和社会物价波动的差异。出现货币错觉的人已知自己名义收入水平,知道自己借贷能力有限,对自己消费能力的错误判断有限,所以他们扩大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也是有限的。
财富错觉则是出于一个人对其获取货币的能力和对自己总资产的预期。财富的概念大于货币概念,货币只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个人来说,工资、存款和收入是其财富的一部分,而其财富还包括股票、房产、借贷能力和未来获得收入的能力。所以财富错觉也大于货币错觉。
财富错觉一方面来源于长短期的借贷市场的怂恿,另一方面来源于资本市场的波动。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财富错觉还来自收入和支出等某些生活习惯。产生错觉的人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却夸大了自己的借贷能力,也扩大了对自己消费能力的错误判断,从而使消费的数量和金额都失去控制。
错觉本身并不危险,问题出在错觉产生后引起过度消费而导致的后果。货币错觉可能导致个人入不敷出,财富错觉则可能导致个人破产。所以说财富错觉比货币错觉的破坏力更大,小到使家庭财富化为乌有,大到使社会为之动荡。
财富错觉虽然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反映的却是客观社会。
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给人们的概念总是涨势大于跌势,它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商品标价方式长期以来给人以收入高而物价不高的印象,它的美元又是全世界通行的硬通货,加上消费信贷的深入人心,使政府和居民都养成了扩张性消费的习惯,似乎越支出政府越有钱,越消费居民越富裕。人们养成了透支消费的习惯,凯恩斯关于消费增长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的绝对收入假定至少在当今美国社会是不适用的。
市场判断的错觉
从资本市场来看,它的市值是波动的,而且波动的幅度很大。有时一天之内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价值就化为乌有,像水蒸气那样挥发掉了。美国的消费者大多是成熟的股民,他们对这种市值的挥发和股市的跌荡,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经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在股市上涨、自己账面价值增加时,他们就会扩大消费,而当股市下跌时,却不愿意紧缩开支。这符合杜生贝的假定,就是个人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其收入的变化。因为消费者的错觉已经形成,消费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改变它需要时间。如果不能减少储蓄,他们就会用借贷来维持已有的支出。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尽管房地产是用贷款换来的,房子已经抵押给银行,但仍是记在消费者的名下。消费者在估算自己的房产时,印象最深的是它值多少钱,然后才是欠银行多少钱。前者是算给自己的,后者是算给别人的,当然计算时靠后。这是财富错觉的第一个特征。
美国消费者在偿还房地产贷款的大部分时间里甚至不知道自己欠银行多少钱,因为还款金额会随着市场行情和利率的变动随时发生变化,贷款的期限一般长达十几二十年,利率还是浮动的,这一切都会加深消费者的错觉。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管理者错误判断预期收入的一个实际例子。这家公司的组成人员包括华尔街的操盘老手、金融家和著名经济学家,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精于计算和建立数学模型,认为市场主体的理性行为必然导致均衡状态,未来的收入可以预期,而风险可以控制,利润可以稳赚。
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30亿美元的资本金,承担着1400亿美元的负债,负债和资本金比差不多47倍。除此之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还持有标的价值高达12 50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在运用高财务杠杆和频繁交易获得高回报多年后,他们碰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这打破了其套利交易的基本假设,多年积累的利润和资本金在财务杠杆的反作用力下,耗尽速度远快于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这家公司也最终走向破产边缘。
可见,即便是高智商的运作能手,在预期利润的诱惑下,也会因误判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而翻船,更不用说普通的消费者了。
收支习惯的错觉
对市场判断的错觉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单单是美国。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只要有股市和房地产这种波动性大的市场,财富错觉就会出现。因为下列因素,美国人的错觉比别的国家更大,这正是本章要特别指出之处。
从居民收入上看,美国实行的是年薪制,西欧以及亚洲一些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则是月薪制。在工资相等的情况下,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实际收入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前者以年计算,后者以月计算。财富错觉仍然会产生,因为年薪制是月薪制的12倍,所以美国人计算时,会觉得自己的工资数以万计,而西欧人和亚洲人的月薪制工资则数以千计,感觉上前者多于后者。
从居民支出上看,美国执行的是商品不含税的标价体系。商店出售的商品价格只是商品售价的一部分,付款时需要另付消费税。西欧和亚洲国家不同,标的是全价,税已经包含在内了,购买时付的是和商标上同样的价款。
假定美元与欧元的汇率是1∶1,1美元等于1欧元的话,一件价值100美元的上衣,在纽约商店里标价是100美元,消费者付款时就可能成了115.5美元,那15.5美元就是联邦税及州税或地方税。
在巴黎商店里,如果标价100欧元,付款时也是100欧元。法国没有州税,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国家的税收都已经包含在增值税里了。所以在法国消费购物,常常是整数付款。而在美国,付款购物的金额从来都是小数,大部分时候还是小数点后两位,常常找回来一堆几美分的零钱。这是为什么美国人的一美分硬币数量和用途远多于法国或者中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