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勇刚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350000版次: 1页数: 408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105893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云间派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专著。在这里,云间派的理论与创作,第一次得到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书介绍了云间的地域人文与名门望族、云间诗派、云间诗人论丛、云间词派、云间词人论丛、“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柳如是论、“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夏完淳论等内容。
内容简介
云间派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地域性、家族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文学流派,诗学以汉魏盛唐为圭臬,词学则胎息花间南唐北宋。其在实学精神召唤下,又能挣脱复古之枷锁,师心重情,刺讥现实。
本书第一次对云间派文学的理论与创作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论述过程中既注重对流派的整体把握,又突出个案之研究;既呈现出抽象的理论思辨,又流露出深沉的感性体悟。
作者简介
刘勇刚,男,1970年出生。江苏高邮人。1997年、2002年相继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从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省级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索引或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编著《王世贞文选》(合作)一部。兼擅旧体诗词创作,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目录
序
前言
一、幾社与云间派
二、云间派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文献征引
第一章 云间的地域人文与名门望族
一、云问地域人文传统及人文环境
二、云间著姓名门望族与云间派的关系
三、江南经济背景下的云间派
第二章 云间幾社的实学精神与经世之文
一、经学的衰微与王学末流的盛行
二、东林学派志在当世、卫道救时的实学精神开明清实学之端绪
三、云间幾社乃明末实学思潮之高峰
第三章 云间诗派
一、“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云间派诗学纲领
二、“宋无诗”——云间诗派理论上的盲点
三、云间派诗学对于复古的突破
第四章 云间诗人论丛
一、“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李雯论
二、“一门之内,鱼鱼雅雅”——论宋徵舆家族的诗
三、论周茂源家族的诗
四、论王广心家族的诗
五、“此生多俗累,何计逐飞鸿”——彭宾与《搜遗稿》
六、“海水尽作悲凉声”——徐孚远与《钓璜堂存稿》
七、董俞与《樗亭诗稿》
八、“千秋自取性情足,一编歌哭来无端”——田茂遇与《水西近咏》
九、“三户寂无人,托根在何地”——吴骐与《颇颔集》
十、“大泽千年在,英雄一战场”——吴易与《东湖倡和诗》
第五章 云间词派
一、为明词一辩
二、云间词派的词学思想与艺术特质
三、《清平初选后集》与云间词派后期之新变
四、云间词派的历史定位
第六章 云间词人论丛
一、李雯与《蓼斋词》
二、宋徵舆家族的词
[附]宋徵舆《蝶恋花秋闺》词意旨考辨
三、周茂源家族的词
四、蒋平阶等《支机集》
五、林氏昆仲之倚声
六、吴骐与《颇颔词》
七、计南阳与《负灯草》、《江枫草》
八、董俞与《玉凫词》
九、钱芳标与《湘瑟词》
第七章 “十二敦槃谁狎主,三千宾客半知音”——陈子龙论
一、陈子龙生命的历程:名士——志士——战士
二、陈子龙复古诗学与诗歌创作的交叉演进
三、陈子龙的词学与词品
四、关于陈子龙“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的理性思辨
第八章 “佳人那得兼才子,艺苑蓬山第一流”——柳如是论
一、从云间到虞山——论柳如是的诗学嬗变
二、丝丝杨柳总关情——情感与意象
三、“哀郢沉湘之旨,复楚报韩之心”和白圭之玷
四、“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如是《尺牍》
五、柳如是的绘画书法艺术
六、柳如是对女性文艺的贡献与影响
第九章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夏完淳论
一、从超常儿童到少年志士
二、英锐之气,老成之风——论夏完淳的诗
三、挫刚为柔,意内言外——论夏完淳的词
四、“《大哀》一赋敌兰成”——论夏完淳的赋
五、血性文字与史学著作——论夏完淳的文
六、余论:夏淑吉、夏惠吉、侯檠
结语
附录一 明清之际云间派作家小传
附录二 明清之际云间女作家小传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云问的地域人文与名门望族:
中国文学发展到明清阶段,家族、地域、流派的特点,越趋于明显。明末云间派蔚成风气,实有时代精神、名门望族、人文环境在起作用。时代精神对于明末其他流派而言是普遍存在的因素,可以说是共性。而云间的人文环境、名门望族却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地域个性。此外,还要把云间派纳入江南经济的整体视域中加以考察。这其中存在着交叉互动的关系: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带来了科举的兴盛,科举的兴盛,又为名门望族纷纷涌现创造了条件,名门望族的兴盛和广通声气,又营造了活跃的人文生态。因此明清之际云间派这一最大流派的活动实在离不开江南商品经济的潜在影响。
一、云问地域人文传统及人文环境:
春秋以至魏晋,地属吴越,僻处海奥的上海地区,在人文方面并无显山露水之处。翻查志书,三国以前,有关上海地区的社会风习、人文状况的记载基本空缺,“海隅蛮荒”一语可以概括其地理上的人文情况。云间真正意义上的地域人文传统,当从三国末期西晋初年算起。据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一书统计,三国西晋之际,吴郡华亭(即今天的松江)有文学家三个,即陆机、陆云、陆景。尤其是陆机、陆云兄弟,名重当时,可称云间地域人文之初祖。《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称“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并引葛洪语,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晋书》中《二陆传论》为唐太宗李世民亲撰,文云:“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风鉴澄爽,神情俊迈。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