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回忆文集:此情犹思(第贰卷)

分類: 图书,文学,文集,
作者: 季羡林 著
出 版 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62000版次: 1页数: 283印刷时间: 2006/01/01开本: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9507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本套书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正是季羡林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该文集分为5卷10编,即“求学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前四编侧重反映先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中三编集中体现殷殷真情;后三编则突出先生对人生意义、人与自然、未来社会的思考和展望。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全套文集近200万字,配有200余幅珍贵图片,在构思、内容、编排体例、装帧设计等方面深具匠心。尤其特别收录了先生近年来的新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季羡林先生在其文章和讲演中提出了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并蜚声海内外,而该套文集正是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目录
编者前言
自传——代总序
【第叁编 汗洒北大】
我的学术总结
一、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二、我的研究范围
三、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一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四、我的义理
五、一些具体的想法
六、重视文化交流
七、佛教梵语研究
八、吐火罗文
九、《粮史》
十、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一、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精神
十二、我的考证
十三、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四、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五、满招损,谦受盗
十六、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十七、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八、必须中西兼通,中西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十九、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散文名篇
梦萦红楼
梦萦未名湖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
我的书斋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和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春归燕园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谈中国的“学统”
巍巍上痒百年星辰
我与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研究
我和佛教研究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
我怎样写散文(一)
我怎样写散文(二)
北京忆旧
我爱北京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黎明前的北京
晨趣
二月兰
清塘荷韵
马缨花
槐花
怀念西府海棠
夹竹桃
神奇的丝瓜
幽径悲剧
园花寂寞红
喜鹊窝
老猫
咪咪
咪咪二世
【第肆编 感愤“文革”】
《牛棚杂忆》节选
一、从社教运动谈起
二、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三、对号入座
四、快活半年
五、自己跳出来
六、抄家
七、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八、千钧一发
九、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大批斗
十一、太平庄
十二、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三、牛棚生活(一)
十四、牛棚生活(二)
十五、牛棚生活(三)
十六、牛栅转移
十七、半解放
十八、完全解放
十九、余思或反思
书摘插图
回到祖国:
一、1946年~1949年:
我于1945年秋,在待了整整十年之后,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在瑞士Fribourg住了几个月,于1946年春夏之交,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我有家难归。当时我已经由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锡予(用彤)先生接受,来北大任教。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时候,我一点收入都没有。我在上海卖了一块从瑞士带回来的自动化的Omega金表。这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珍贵、万分难得的宝物。但因为受了点骗,只卖了十两黄金。我将此钱的一部分换成了法币,寄回济南家中。家中经济早已破产,靠摆小摊,卖炒花生、香烟、最便宜的糖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糊口。对于此事,我内疚于心久矣。只是阻于战火,被困异域。家中盼我归来,如大旱之望云霓。现在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家中的双亲——叔父和婶母,妻、儿正在嗷嗷待哺哩。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饭之用。住宿,在上海是睡在克家家中的榻榻米上;在南京是睡在长之国立编译馆的办公桌上,白天在台城、玄武湖等处游荡。我出不起旅馆费,我还没有上任,根本拿不到工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无书可读,无处可读。我是多么盼望能够有一张哪怕是极其简陋的书桌啊!除了写过几篇短文外,一个夏天,一事无成。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自己常常说,浪费时间,等于自杀。然而,我处在那种环境下,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真成了“坐宫”中的杨四郎。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到了一别十一年的故都北京。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军武装守护,尚能通车。到车站去迎接我们的有阴法鲁教授等老朋友。汽车经过长安街,于时黄昏已过,路灯惨黄,落叶满地,一片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