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回忆文集:此情犹思(第伍卷)

分類: 图书,文学,文集,
作者: 季羡林 著
出 版 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417000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 2006/0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9508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本套书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正是季羡林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本书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是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季老饱经沧桑,走过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回首这条人生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足迹。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该文集分为5卷10编,即“求学清华”“留学德国”“汗洒北大”“感愤‘文革’”“遥念师友”“情系故土”“游历天下”“老有所悟”“耄耋抒怀”“学海探珠”。前四编侧重反映先生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中三编集中体现殷殷真情;后三编则突出先生对人生意义、人与自然、未来社会的思考和展望。
所述往事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述往事的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旧社会和新社会,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等;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比较文学、诗歌散文、文化学、未来学等。这部思想性、历史性、知识性兼备的厚重著作堪称一部“百科全书”。
全套文集近200万字,配有200余幅珍贵图片,在构思、内容、编排体例、装帧设计等方面深具匠心。尤其特别收录了先生近年来的新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季羡林先生在其文章和讲演中提出了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并蜚声海内外,而该套文集正是先生文化和思想精华的凝汇,是他的生活、情感经历及思想历程客观、生动、全面的集大成者,将引领我们走近这位永远受人爱戴的“布衣泰斗”。
目录
编者前言
自传——代总序
【第玖编 耄耋抒怀】
八十述怀
新年抒怀
一九九五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虎年抒怀
百年回眸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梦游二十一世纪
千禧感言
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
豪情半怀迎新纪
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我的家
九十述怀
《千禧文存》自序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我和东坡词
目中无人
大放光明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我写我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爱情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赞“代沟”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漫谈伦理道德
老年谈老
老年
谈老年
老年十忌
忘
长生不老
长寿之道
谈礼貌
《跨文化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名家绘清华》序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记者无悔》序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人生小品》序
在北大外院语言学研究所成立
大会上的讲话(书面)
读《人生宝典》
漫谈皇帝
《华林拾珍》序
从南极带来的植物
《大漠孤烟》序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敦煌佛画》序言
思想家与哲学家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读后感
漫谈刘姥姥
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病房里的感受
【第拾编 学海探珠】
《胡适全集》序一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汤用彤全集》序
《赵元任全集》序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前言
书摘插图
第玖编 耄耋抒怀
八十述怀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咄咄怪事!
我向无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龄在内。我的父母都没能活过五十,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计划是活到五十。这样已经超过了父母,很不错了。不知怎么一来,宛如一场春梦,我活到了五十岁。那时正值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我流年不利,颇挨了一阵子饿。但是,我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正在德国,我经受了而今难以想像的饥饿的考验,以致失去了饱的感觉。我们那一点灾害,同德国比起来,真如小巫见大巫;我从而顺利地度过了那一场灾难,而且我当时的精神面貌是我一生最好的时期,一点苦也没有感觉到,于不知不觉中冲破了我原定的年龄计划,度过了五十岁大关。
五十一过,又仿佛一场春梦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不容我踯躅。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我当然是在劫难逃,被送进牛棚。我现在不知道应当感谢哪一路神灵:佛祖、上帝、安拉;由于一个万分偶然的机缘,我没有走上绝路,活下来了。活下来了,我不但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反而时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在浩劫期间,我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后来不打不骂了,我却变成了“不可接触者”。在很长时间内,我被分配淘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没有以前的会议,没有以前的发言。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一两年内,没收到一封信。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上人。
又仿佛是一场缥缈的春梦,一下子就活到了今天,行年八十矣,是古人称之为耄耋之年了。倒退二三十年,我这个在寿命上胸无大志的人,偶尔也想到耄耋之年的情况:手拄拐杖,白须飘胸,步履维艰,老态龙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