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八省府
分類: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美)盖洛著,沈弘,郝田虎,姜文涛译
出 版 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430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13456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威廉埃德加盖洛的力作。威廉埃德加盖洛在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的十八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
内容简介
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曾四次到中国长途旅行,对中国的长江、长城、十八省府和五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盖洛敏锐地意识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社会大变局的前夜,故而在1911年前对中国内地的十八省府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盖洛注意考察和记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变化。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初清朝灭亡前夕真实的社会图景。盖洛还大量收集中国的地方史志资料,对各省府的历史掌故进行介绍,并和西方城市发展作对比。本书内容广博、视角独特、图片珍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威廉埃德加盖洛(William Edgar Geil),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186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伊尔斯顿城。盖洛受过严格系统的地理学专业训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1903年他首次来到中国,写下了《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3)一书,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此后,他又数次来中国考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三山五岳,连续出版了《中国长城》(1909)、《中国十八省府》(1911)和《中国五岳》(1926)等一系列著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南方的省府
第一章 杭州
一、水道与方志
二、假如孔子来到杭州
三、杭州城
四、巡抚
五、御街
第二章 福州
一、到达与寻访
二、诗歌和通俗散文
三、药府
第三章 广州
一、羊城
二、“古老的羊肠小道”
三、国家传记辞典
四、旧中国的消逝
五、新广州
第四章 桂林
一、溯秀丽的桂江而上
二、这座城市的故事
三、桂林唯一的外国人坟墓
第五章 贵阳
一、桂林至贵阳,从肉桂林到鬼魂之地
二、牌坊:为死人招魂的门楼
三、鬼魂之地及其首府
四、当地的方志和神话
五、探访苗寨
第六章 云南府
一、海拔最高的省府
二、往事如烟:《昆明县志》
第二部分 扬子江流域的省府
第一章 苏州
一、“苏”指什么
二、坐船游苏州
三、一部苏州的小说
第二章 南京
一、南方的京师
二、新南京
第三章 安庆
一、环绕城墙的散步
二、珍奇的安庆宝塔
三、地方志
第四章 南昌
一、湖泊与淑女
二、陶瓷、天师和其它产品
三、朝南开的城门
四、百科全书中的胡言乱语
第五章 武昌
一、三城三山
二、武运昌盛之城
三、新式教育
第六章 长沙
一、一个高地省份
二、处女城
三、圣山
四、进入禁地
第七章 成都
一、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
二、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李太白
三、伟大的水利专家李冰
四、物产
五、宗教的兴衰
第三部分 黄河流域的省府
第一章 兰州
一、锅柄状的省份
二、兰州八景
三、过去、现在与将来
第二章 西安
一、城市的现状
二、城市的过去
三、西安地方志
第三章 开封
一、到达开封:日记选段
二、破落的城市
三、开封文献
第四章 太原府
一、在狼乡
二、城市与市民
第五章 济南
一、前往省府的道路
二、医学、博物馆和人
三、新城市、新人民
四、典籍之乡的文献
第六章 北京:首善之地
一、从宝珠洞看北京
二、地方志中的北京
三、从城墙上看北京
四、夜幕下的北京
五、从天坛看北京
六、彩虹下的北京
双语中国谚语
英汉词汇对照表
编译丛刊出版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杭州
一、水道与方志
在与新奥尔良处在同一纬度上的中国东海岸有一个宽阔的海湾,其喇叭口骤然变窄之后便转向了南面。每逢潮汐季节,当来自太平洋、宽达60英里的海浪迅即变成了10英里宽时,浪头便层层叠叠,达10英尺高。一条为防护陆地被潮水淹没而修筑的海堤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海堤上反弹回去的浪头在第一道水墙之后又形成了第二道水墙,甚至比前者还要高出5到15英尺。这两道巨大的水墙以每小时13英里的速度从海湾向西推进,潮水发出的咆哮堪与尼亚加拉瀑布下的雷鸣声相媲美。假如古埃及的法老将其所有的军队在沙漠上摆开阵势,其战车的隆隆声恐怕也比不上这儿潮水的轰鸣。
然而,随着水道的弯曲和逐渐变窄、变浅,潮水的高度也逐渐开始回落。到凌晨两点的满月时分,高出江岸的潮水只剩下了不足七英尺高。它们在江岸西北处一座大城市的城墙下终于偃旗息鼓。到了凌晨3点,杭州的船夫们便可以借助潮水的迅速回落而放舟东去了。但我们却还要让钱江潮将我们留在此地,花些时间来对住在杭州湾口这座城市里的一百万人民作一番考察。
他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儿繁衍生息,现在已经无从查起。但正如地质学家和地志学者们所宣称的那样,杭州湾的形状从那以来一定起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已经找不到在公元326年之前的任何文字记载了。正当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召集基督教主教,准备对他们的宗教提供庇护、以巩固自己对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有一位佛教的僧人从印度来到这儿。他在此创建了一座寺庙,这便是此地历史的开端。可是,尽管一定有许多渔夫曾在这儿的山麓下安家落户,靠在这些陌生的湖泊里打鱼为生;尽管一定有更多海岸边的陆地居民在海湾的浅滩上开辟出了他们的盐田;尽管一定还有更多的农民在这儿耕种由内陆的潮水所带来的肥沃土地,然而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人想到要修筑一道城墙来使贫苦的人民感觉更安全一点。大约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杨素在此地建起了第一个城市。显然到了那个时候,这儿水道的面貌就已初具规模,跟如今相差无几了。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又有人从海路前来进行贸易。佛教徒也不得不跟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唱起了对台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