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文集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语文与民族教育处编
出 版 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1字数:版次: 1页数: 34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1102778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实验到全面实施的关键时刻,甘肃省教育厅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在兰州举办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与管理为主题的中小学校长论坛,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对课程改革工作的认识,通过中小学校长这个层面加大对课程改革的宣传,提高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管理工作水平。论坛受到两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西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高度重视,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会长李贵富担任论坛主席,两所高校的校领导担任副主席。论坛特邀了理论水平高,并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做出成绩的优秀中小学校长20多人,同时有60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研员主动参与,论坛共收到论文近100篇。论坛从学校管理与学校内涵发展、学校管理与评价、校长如何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支持三个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大家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积累的经验得以提高升华,使之更加理性化;对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索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通过这次论坛活动,广大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更加清晰,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的措施会更加有效。甘肃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后,社会各方面非常关注。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本次论坛的成果,借鉴名校管理经验,我们将本次论坛主要论文和讨论的一些主要观点编辑成集子,以飨读者。
目录
序
前言
在“2005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2005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大会主报告
学校“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
在办学思想指导下,构建实施新课程的运行机制
优化策略,以研促教,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与评价
校长应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坚强支持名
主持人论文
校本培训的方法和策略
讨论集锦
津陇校长喜相会,中秋佳节话课改——“2005津陇中小学校长论坛”论点集萃
中学篇(21篇)
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与实践——天津市蓟县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
刍议初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好学校的关键
浅谈人文精神与学校教育
新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校本教研的着力点是课堂研究——对新课程校本教研的思考
高中新课程应对策略
立足西部现实,更新理念,整合资源——应对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策略是校本培训
新课程背景下应以发展的观点培养和任用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改革初探
校本教研中教学反思的过程和内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管理意识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新理念
坚持走以校为本的课程改革之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改革与管理
高中新课改的应对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管理与评价——论如何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对新课改形势下学校教育变革的几点思考
试论农村中小学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与对策
拓宽渠道,挖掘资源,务求实效,创新发展——浅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小学篇(16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角色定位
新课程理念下校长角色的思考
谈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课程领导
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
书摘插图
学校“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第二十一中学校长赵麟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开,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而学校的管理如何适应教育的发展,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中小学校长当前思考的主要问题。
探索“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管理方式,是实施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现代管理把学校视为生命体,那么,学校的“生命力”来自所有与学校有关的人,即学生、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区中与学校有着各种联系及共同价值追求的人。
学校的管理者要想使学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关注激发人的潜能,求得人的超越式发展。这就是我们树立“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管理思想的由来。
学校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校内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及文化等资源,在诸多的资源中,人的资源是重中之重。在学校里,学生、教师、管理者都要得到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但教师的发展是核心,只有教师真正发展了,学生才能得到发展,从而造就了学校的发展。
所以说,关注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学校虽然没有示范校那样恢弘壮观的高楼,却如同教育大观园中的精品。近些年来,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成果和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赖,尤其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招生时节,源源不断的学生向我校涌来,衷心渴求到这里来学习,在这个三个校区加起来还不足15亩的弹丸之地上,却拥有近80个教学班,4000名学生,成为在天津市乃至全国学校校舍最小、规模最在的“畸形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