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中国文化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陶乃侃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1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64914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取比较学视角,结合当前主要批评方法,沿中国传统诗学和儒学两条思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庞德及其现代主义诗学的影响与意义。全书分五章,考察讨论庞德研究中较为忽视的问题:如庞德的比较诗学、中国文化影响的生成及其发生点、庞德选译《中国诗集》的真实标准和动机、庞德对中国诗律的拒绝与改造、乐府诗与西方叙事诗的内在关系、费氏遗稿及其译介影响的实质意义、《诗章》叙事模式和集合模式的建构、儒家伦理母题的生成及其建构、《诗章》儒学题旨的显隐表现、“潇湘八景”和山水诗对庞德创作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
陶乃侃,1977年考入昆明师范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获南京大学硕士、悉尼大学博士学位。译有《平凡的土地:美国中西部诗选》、《金色的舞裙》(花城出版社“当代名家小说译丛”之一)。在澳洲文学杂志《南风》、《热》、《文学与美学》及香港《译丛》上发表过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译介。选编并合译的《中国当代八诗人选》将在2006年底以“悉尼大学东亚研究系列”之一出版。有文章在《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湖南文学》、《中外文学》(台大)、《澳洲东方研究会学刊》(Joumal of the Oriental Society of AustraHa)、《当今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学者:庞德研究专刊》(Paideuma)、《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网络学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Culture Web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另有一文收入英国Warwick大学比较文学教授Helen Dennis主编的《庞德与诗学影响》(Ezra Pound and PoeticInfluence)论文集。主要兴趣为中国文学研究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庞德的思想观念与诗学建构:国际主义历史主义比较诗学
小引 庞德形象
第一节 庞德的国际主义与历史主义
第二节 庞德的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
第二章 仿中国诗:探索中国文化的肇端
第一节 中国文化考古的开始
第二节 “中国颜色”中国文化的刺激
第三章 庞德的《中国诗集》(Cathay)
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 《诗经》与英美现代自由诗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现代性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诗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诗学原理共场与表现形式区别
第四章 长诗开头:《诗章 三首》与《诗章 四》
中国传统诗学与《诗章 》结构建构
第一节 《诗章 三首》:长诗创作的挑战与中国文化的渗透
第二节 《诗章 四》:集合模式与中国传统诗学
第五章 《诗章 十三》与《诗章 四十九》
儒家伦理母题的建构与显隐表现
第一节 《诗章 十三》:儒家思想与《诗章 》“主干伦理”母题的建构
第二节 《诗章 四十九》:“潇湘八景”与“七湖诗章 ”山水诗审美与儒家伦理
附录
附录一 文中常用引文缩写
附录二 《诗章 三首》中译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庞德的思想观念与诗学建构:国际主义历史主义比较诗学
小引 庞德形象
1914年漩涡派艺术家戈蒂尔(Gaudier)为他的诗人朋友雕琢了一座胸像,命名为“埃兹拉庞德圣僧头像”。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圣僧头像逐渐形成读者心目中的庞德形象。这一形象不但没有被时间销蚀,反而随现代西方的庞德研究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美国庞德研究的发起人HughKen-ner教授1971年出版了他的专著《庞德时代》(The Pound Era)之后。虽然这两个指涉庞德的字眼“圣僧”、“时代”听起来相当夸张,庞德批评家对其隐喻却保持缄默。庞德主导了英美现代派高峰时期(1912~1922)的诗歌,并且是诸多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诗人的导师。San Juan Jr.这样评道:“英语现代诗歌主要是庞德的创造,这其实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庞德为叶芝修改他晚期的诗歌,为艾略特修改《荒原》,为乔伊斯推荐他的创作,筹资出版他的小说。对当时淹没人世的天才作家艾略特和乔伊斯,庞德可以说是英美批评界独具慧眼的伯乐。此外,庞德不断支持新思潮,发掘新诗人,曾为杜莉特尔(H.D.)、奥尔丁顿、弗洛斯特、马斯特斯、威廉斯、莫尔等作家撰文传名。许多当年像海明威默默无闻的新手庞德都给予支持,热心帮他们在文坛扬名。在现代派文学的高峰时期,庞德扮演了示范作家、评论家、编辑、青年作家的联络人和宣传家的角色。庞德为英美文学现代主义的兴起摇旗呐喊,并在短期内将美国和英国的作家联结在一起,故被称为“伦敦和格林威治的桥梁”。所以说,就庞德时代而言,即英美现代派文学的鼎盛时期,20世纪10年代至50年代,庞德是执其牛耳之人。
庞德是个多产作家。他的论文、诗集、译作,对许多无缘与他交往的人有深刻影响。艾略特曾说:“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中写诗的人(如果写得还算好),学了庞德而没有提高,这样的人我还想不出来。”帕金(D.Perkins)在他的《现代诗歌史》中评道:“庞德是英国和美国影响最大,一定意义上也是最好的诗歌批评家。”尽管如此,经庞德用心修改的现代长诗《荒原》,自1922年发表以后,艾略特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庞德:“《荒原》的阴影可以从任何一种语言中辨认出来。”庞德继续埋头写作自1915年开始的长诗《诗章》,一直写到1969年,以此证明自己诗歌的生命力和诗学的持久力。事实证明,庞德诗歌同威廉斯的一样,为反对象征派另辟蹊径的作家提供了更为有助的指导。庞德不仅影响了现代派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诗人,而且还影响了很多第三代诗人,诸如:R.Creeley,R.Dulncan,G.Oppen,G.Snyder。从这一个意义看,庞德的影响又超过艾略特。为此M.Kayman在其著作《庞德的现代主义:诗歌的科学》中评道:“说庞德是英美现代派的奠基人和首要代表,这并不夸张。”他这样说,意在对庞德在英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做一结论。庞德于1972年11月去世。他的生命力主要存活于他已出版的70多部著作:诗集、论文集、友人通讯集、翻译诗文集。自1951年Kenner出版《庞德诗歌》而发起庞德批评研究,仅出版的英文专著已过百部,还有数以万计的论文和专题文章。庞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现象之一。20世纪,庞德研究经历了50年代和60年代的阐释、传播阶段,自70年代中期起,开始超越早期评介的局限,偏重于选择具体问题,联系当前理论进行更为专门的问题研究。庞德对于20世纪的文化意义可从A.Gibson的评论看出。他这样评道:“当我们转向20世纪的文化时,庞德是如此一个形象,既强加于你,又拒绝于你,既难以研究又不容忽视。这个形象无处不在,继续在呼唤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庞德仍然在“多维视角”中被“重新研究,重新评论”。这种多维视角既包含了具有挑战性的不同观察角度,又集中于某些共同的学术兴趣范围。例如,Kenner提出的《诗章》结构的“统一性”问题所引出的统一性与非统一性的问题实际已成为划分庞德学派的一个区分点,也说明了共同的学术兴趣存在。
与众多世界著名作家不同,庞德的特殊魅力在于他的著作是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关系的一个集合点,将英美现代诗歌和英语文学话语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显著特征早已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做出许多专题研究,如《庞德与荷马》《庞德与奥维德》《庞德与勃朗宁》《庞德与叶芝》《庞德与惠特曼》《庞德与李白》等等。庞德著作层面殊多,关系复杂,选择某一具体层面进行专门研究已经成为庞德研究的主要倾向。庞德著作明显包含比较学的维度。从比较学的视野进入庞德诗学,进入庞德思想和想象世界的一个具体维度以探索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我在这里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