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评述,
作者: 陈小明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7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262718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一思想史研究。一般来说,思想史的对象既包括自觉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未经论说但流行过的观念。这种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分析某些理论的内在结构,更不是为过去的观念作逻辑的重构,它关心的是思想的根源,传播或影响经验生活的途径,更愿意描述思想与行动的相互关系。虽然本书也涉及某些未必被充分论证的以观念,但往往带有价值取向且在不同程度上对之作思想的辩护,力图使其成力一种被论说的观点甚至构成理论。其次,这项研究虽以经典文本为主要对象,但不能径直归之为经典解释学。经典解释学,按我的理解,不应该是泛指研究经典的任何学问,而是通过探过经典与解释的关系,理解解释的创造性以及经典进入或塑造传统的思想或文化机制。作者的另一本书《〈齐物论〉及其影响》,体现了这方面的努力。本书在论及经典中的问题时,虽不可避免地要引用相关的经典解释,但着重点不是研究解释史。当然,它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研究。以教科书为标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其对象必湎是古代自觉的理论、命题或范畴。同时,对这些内容的选择标准,往往是参照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知识而来的。但以人、事物为对象,内容很经验,与观念性问题未免有些南辕北辙。即使本书涉及的“惑”、“耻”之类的观念,它们至多也是不入哲学史殿堂的哲学剩余物而已。
作者简介
陈少明,1958年生,广东汕头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儒学的现代转折》(1922)、《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1997)、《等待刺猬》(2004)、《〈齐物论〉及其影响》(2004);合著有《被解释的传统》(1995)、《反本质主义与传统学术》(2003)。另外,联合主编《经典与解释》丛刊(2003年至今)。
目录
自序:观念的想象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什么是思想史事件
立言与行教:重读《论语》
孔门三杰的思想史形象
“孔门厄于陈、蔡”之后
君子与政治
心安,还是理得
解惑
明耻
忍与不忍
说器
从《齐物论》看《庄子》
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
通往想象的世界
书摘插图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题目。“哲学史”前面加“中国”两字好理解,哲学创作要用“中国”作限定,就有预先说明的必要。其实,这相当于冯友兰所界定的“中国底哲学”,指这种哲学创作的内容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提出这个问题,是有感于在现代中国,哲学创作的贫乏。这是我们从一般哲学著述流行引用当代外国哲学理论或范畴获得的印象。不过,为保险起见,我把“贫乏”所断定的范围缩小到“中国哲学”上来。说中国哲学创作贫乏,依据的是下列可观察到的现象:一、“五四”以来,除现代新儒家少数几位外,很少有因哲学方面的建树而被同行认真评论的作者或作品。从事这个行当的学者很多,而相互间评论(哪怕是争论)却很少,这意味着大家所谈的对象不是古的就是洋的,同行间相互可以看得起的成果不多。二、各种哲学教科书,很少涉及中国哲学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类不必说,因为它是西方哲学(至少以西方哲学为主)。但时下许多新编的“哲学导论”,虽然不叫西方哲学导论,内容也基本与中国哲学无关。即使偶尔有个别章节谈中国哲学,也是装饰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