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90村
分類: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杨达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338000版次: 1页数: 315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70095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基于作者在江西省南部花了两年时间所作的实地调查的数据来完成的。作者专注于对农村社区的现状的描述统计,在对各个细节的掌握的基础上,才最终形成了这本专著,同时,作者还在调查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齐全和实用的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者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内容包括人口、家庭及其劳动力流动,生产资料基础、产业收入及产业户型,经济成分、经济科技组织及产业政策措施环境,村民收入、生活消费水平及贫困户状况,村级社区物质、人文环境等。
内容简介
《赣南90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村级社区考察》是本很优秀的社会学研究作品。它是基于作者在江西省南部花了两年时间所做的实地调查的数据来完成的。”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将研究视角放在劳动力转移的层面,但并非是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内研究成果较多的流动人口上面,而是将研究重点放在目前研究较少涉及的留守人员上面,尤其是留守的劳动力人口上面。研究的内容较为新颖。
2.作者有意将研究的框架放到村级社区的建设上面,这样便使得整个研究同时兼顾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这两个宏观方面的思考,因此研究也更深刻,同时其意义也更为重大。
3.作者立足于实地调查,其调查与分析达到了极为细致的地步,对于农村社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详细地加以论述。真正达到其作品命名的“村级社区考察”的主旨要求。
作者简介
杨达,男,1959年5月生于江西赣州市,江西医学院本科学历,行医十余年,1993年6月离开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始在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原理研究,研究方向思维哲学,1999年转入社会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引语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理论假设
第六节 研究过程
第二章 人口、家庭及其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人口及其性别
第二节 自然户型和家庭规模
第三节 劳动力分布及其就业流动
第四节 外出劳动力流向
第五节 劳动力流动户型
第六节 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学历构成
第七节 留村与外出劳动力学历构成
第八节 劳动力外出成本和近八年离返人数变化
第九节 外出务工人数增减态势预测
第十节 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原因及其天数
第十一节 家庭定居状态
第三章 生产资料基础、产业收入及产业户型
第一节 村级层面的耕地面积及其流转
第二节 农户对耕地的承包和使用
第三节 村级层面的山林面积及其流转
第四节 农户对山林的承包和使用
第五节 村级层面的养殖水面及其流转
第六节 农户对养殖水面的承包和使用
第七节 样本户的其他生产资料及经营条件
第八节 村级产业收入水平
第九节 产业户型
第四章 经济成分、经济科技组织及产业政策措施环境
第一节 经济成分
第二节 经济、科技组织
第三节 农户自发联营方式
第四节 农户种植信息来源
第五节 政府部门的扶持措施及其产业促进效应
第六节 农户层面的产业扶持项目分布
第七节 政府“办实事”
第八节 农民税费负担
第五章 村民收入、生活消费水平及贫困户状况
第一节 劳动力职业收入
第二节 家庭年收入和户人均收入
第三节 家庭的当年实际可能消费能力
第四节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
第五节 生活消费歉支户
第六节 歉支户消费结构
第七节 贫困户及其获补水平
第八节 村民生活水平(A.住房条件)
第九节 村民生活水平(B.生活燃料)
第十节 村民生活水平(C.现代生活消费和常见物件购买意愿)
第十一节 农户抗风险能力
第六章 村级社区物质、人文环境
第一节 用电条件
第二节 饮用水条件
第三节 交通条件
第四节 基本医疗条件
第五节 子女义务教育条件
第六节 社区其他公共场所、设施
第七节 邻里关系
第八节 亲友关系
第九节 居住环境及其规划评价
第十节 定居意愿
第七章 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社区管理
第一节 村集体资产及其收益状况
第二节 村委会财务状况
第三节 村民参加社区管理的途径及其话语权
第四节 村民参选动机
第五节 村民选举概况
第六节 选民弃选率及其弃选原因
第七节 村民选举方式
第八节 村民选什么人
第九节 参选村民
第十节 村民纠纷处理方式
第八章 村民居家生活
第一节 居家生计劳作项目
第二节 家务项目
第三节 体育锻炼项目
第四节 书报电视项目
第五节 娱乐项目
第六节 农忙期间居家作息节奏
第七节 农闲期间居家作息节奏
第八节 休息和劳作之外的时间分配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风筝假设”之大体证立(证实)
第二节 “后冰期社区假设”之有限证立(证实)
第三节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国农村的普遍性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 引 语
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波及面广、关联层次多、还将持续多年的社会流动过程。这一过程从国家和社会管理层角度固然是一个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工程,而从千千万万城乡居民角度看,它只是一个置己身于其中、重新调整各种资源和利益关系、很可能提供给自己一些新的发展机会的大潮流。出于不同视角,不同的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因此,先行准确把握这一社会流动过程的实际状况,乃是学者深入思考的前提。
深入思考的内容当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是这一社会流动过程本身。比照20世纪80年代外国农业人口比重——美国1.9%、日本9.0%、苏联14.5%、巴西35.8%,目前中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仍高达60%以上,显见农村劳动力转移远未到位。当然,随着各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速率、频率上难免会有启动、加速、减速、再加速、再减速等阶段性变化,在不同区域还会有饱和、过度、萎缩、平衡等非一致性状态。
另一方面,则是这一社会流动所牵扯到的两头:城镇和乡村。不仅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本身一贯受到来自城镇、乡村的种种“推力”、“拉力”的作用,而且继发的乡村问题、城市问题和流出者身份认同问题现在已很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