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植物学,
作者: 何平 著
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字数: 608000版次: 1页数: 348印刷时间: 2005/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213450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专著主要是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保护生物学课题组近年来对缙云卫矛、缙云黄芩、长柄双花木、中华蚊母及疏花水柏枝等珍稀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生殖生态和致濒机理以及中国西南部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第一章论述了中国西南部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第二章报道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形态分化特征和等位酶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及其分化状况。第三章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成果,包括种群动态、生态位等方面的研究。第四章对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以及生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第五章对繁殖技术与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进行了研究。第六章是中国西南部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研究成果,主要以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子信息系统为例展示了该系统的功能。
作者简介
何平,男,1963年7月生,重庆市潼南人。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同年在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1997年毕业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获植物学博士学位。1996年任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重点学科植物学学术带头人,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重庆市林学会理事长,重庆市植物学会理事长。1998-2000年任西南师大生命科学院院长,2000年任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
从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种群生态学、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资源信息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或主研并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四川省跨世纪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等20余项课题。已指导硕士研究生近60人, 博士研究生5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新热带番荔枝科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产溲疏属系统进化、中国西南部代表性濒危植物致濒机理等研究论文80余篇, 出版了番荔枝科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专著3部。建立了中国西南部以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和常见中药图象数据库与自动鉴别系统。二项成果获省部级三等奖。
目录
引 言
1 保护生物学的诞生
2 生物多样性灭绝危机
3 种群遗传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5 保护生物学一些基本术语
6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7 本专著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第一节 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1 西南地区自然环境基本条件
2 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第二节 重庆市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1 环境概况
2 种类统计
3 生活型
4 地理分布
5 区系特征
第三节 四川I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1 自然环境
2 植被概况
3 种类统计
4 生活型特征
5 区系特征
6 地理分布
7 分布区类型
第四节 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l 自然环境
2 组成及生活型
3 区系特征
4 地理分布
第五节 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1 种类
2 区系成分分析
3 区系特征
第六节 长江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
1 种类及分布特点
2 濒危原因
3 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保护对策
第七节 西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原因分析及其保护
l 致濒因素及现状调查
2 保护对策
第二章 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
第一节 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l 遗传漂变与有效种群大小
2 种群生存力分析
3 植物保护遗传学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 主要方法
2 应用范围
第三节 缙云卫矛生态遗传分化
1 分类地位及一般特征
2 研究进展与目的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4 形态分化
5 遗传分化的等位酶分析
6 小结
第四节 缙云黄芩生态遗传分化
1 生态遗传分化的等位酶研究
……
第三章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生态
第四章 濒危植物生殖生态
第五章 珍稀濒危植物繁殖技术与生理适应性
第六章 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图版说明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
第一节 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植物在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首要地位决定了对它们进行保护的迫切性。从物种数量上看,珍稀濒危物种中的大多数都是植物。在北美大陆,濒危植物种的数量超过丁所有鸟类、哺乳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种类数量之和(蒋志刚等,1999)。由于濒危植物数量多、分布广,所以对它们采取的主要保护对策必然是就地保护和管理。而这种努力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正确鉴别与控制被保护种群所承受的风险。
早期保护生物学的重心一直放在小种群的潜在遗传风险上,如近交、遗传漂变、基因流等。然而种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中的实际作用还不十分清楚。理论上的遗传风险经常只不过是种群遗传学理论的简单延伸,但相关数据却很少并且有时还与理论结果冲突(李昂等,2002)。自从Lande(葛颂等,1995)的工作发表之后,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物种灭绝的第一位原因是确定性的人为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生境丧失、生境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物种生存威胁最为严重。这种情形下,遗传学概念和技术对于物种保护的作用必然是非常有限的。任何一个濒危物种保护程序都必然是首先扭转那些直接危害物种生存的确定性威胁。而且濒危物种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只有很少数的濒危种能够得到人们的单独管理与保护。这自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什么情况下种群遗传学在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中起重要作用7
生境片段化、栖息地破坏以及环境压力t如污染、过度利用,使植物种群数量受到严重限制或者急剧变小。由于大量的物种面临着威胁,而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源又很有限,所以急需建立起一套以生物学为基础、易于运用的一般性原则。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讨论种群遗传学原理在中国西南部代表性濒危植物保护中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种群遗传学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种群统计学cdem。graphy,过程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濒危物种保育中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希望本章研究能够为我国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