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蟾的叫声——格拉斯文集 (新版)
分類: 图书,小说,社会,
作者: (德)格拉斯(Grass,G.)著,刁承俊译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151000版次: 1页数: 264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7449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亚历山大教授是个鳏夫,他回故乡但泽省亲,在一个花市上认识了波兰女艺术家亚历山德拉,他们谈的很投机,亚历山德拉也守寡多年,两人坠入情网,很快缔结了良缘。婚后他俩突发奇想,成立了一家德国-波兰公墓公司,让少小离家的人能叶落归根。迁葬者日益增多,不仅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但泽“千里迢迢从德国回到但泽,进周围的养老院颐想天年,连那些“被迁者”的孙子和曾孙也从德国蜂拥而至。他们在昔日德国人的地盘上大兴土木,一时间,在波兰这片国土上,德国人的别墅和高尔夫球场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而生。这时,波兰国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德国人在用殖民方式占领土地”,“德国人卷土重来了”,“金钱能支配一切”等声音。亚历山大夫妇为躲避各方面的压力,驾车去那不勒斯旅行,在路上他们听到了铃蟾的叫声,当地人认为铃蟾的叫是一种不祥之兆。
作者简介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27年出生于但泽市。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1944年,尚未成年的格拉斯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战后曾从事过各种职业,先当农业工人,学习过石雕和造型艺术,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他是“四七”社成员,政治上支持社会民主党,主张改良。在1970年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时,曾积极投入支持勃兰特竞选的活动。他的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
格拉斯的创作活动从诗歌开始,自1956年起发表3部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同时创作了荒诞剧《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恶厨师》(1961)等。其中反响较大的是关于1953年柏林事件的《平民试验起义》(1966)。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195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使他获得世界声誉。此外还有《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狗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长篇小说《鲽鱼》(1977)和《母鼠》(1986)都继续使用了怪诞讽刺的手法,将现实、幻想、童话、传说融为一体。《蜗牛日记》(1972)则为一部纪实体的文学作品。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象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99年他成为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书摘插图
一
是偶然事件把这位鳏夫弄到这位寡妇身旁。或者说,因为他们的故事始于万灵节,事情又并不偶然?不管怎样,当这位鳏夫磕磕撞撞,踉踉跄跄地走路时,这位寡妇已经到了他身旁,不过并非出于偶然。
他来到她的身旁。43码的鞋子放到37码的鞋子旁边。有一位农妇在一只篮子里装满了蘑菇,在报纸上摊开了蘑菇,另外还在三只桶里放着插花出售。就是在这位农妇的展品前,鳏夫和寡妇相逢。这位农妇蹲在市场一侧,在别的农妇和她们小菜园的收获物——芹菜、孩子头般大小的芜菁甘蓝、葱和甜菜——之间。
他的日记证实了万灵节发生的事,泄露了鞋子的尺码。人行道边缘弄得他踉踉跄跄。可是“偶然”这个词并未出现在他日记里。
“在这一天,这一时刻——打十点钟时——大概是缘分,使我们聚在 一起吧……”他要使那第三个人,那位默然不语的介绍人变得实实在在的努力,犹如他多次试图开始确定她头巾的颜色一样,依旧模模糊糊:“并非真正的红褐色,与其说是泥炭黑,还不如说是泥褐色……”还是修道院院墙的砖使他获得更为明确的印象:“有痂……”剩下的东西我只有想象。
三只桶里只剩下几种插花,有大丽花、紫菀、菊花。篮子里装满了食用菌。四五朵尚留有被蜗牛蚕食痕迹的牛肝菌排成一行,放在一张地方日报《海岸之声报》头版很旧的那一面上,另外还有一捆香菜和一捆包装纸。插花是三等品。
“毫不奇怪,”鳏夫写道,“多米尼克市场边的货摊看起来少得可怜,最后鲜花便成了万灵节的热门货。还在这前一天,在万圣节①那天,往往就已经供不应求……”
尽管大丽花和菊花供应的数量比昨天多,寡妇还是选中了紫菀。鳏夫仍然没有把握:“尽管是那些晚熟得惊人的牛肝菌和食用菌把我吸引到这个特别的货摊前,那我可是哪怕只在短暂的惊恐之后——要不就是教堂在敲响报时钟吧?——受到某种特殊的引诱,不,受到一种诱惑……”
寡妇从三只桶里抽出第一枝紫菀,接着又抽出一枝,犹豫不决地抽出第三枝,再把这些花放回去,换上另外一枝,然后又抽出第四枝,但同样也不得不把它放回去,用另外一枝紫菀来替换它。这时,就连鳏夫也开始从桶里抽出紫菀,他也像寡妇一样,选了又选,换了又换,而且像她一样,她抽出铁锈红紫菀,他也抽出锈红色紫菀。至少还有淡紫色的和近于白色的紫菀可供选择。这种颜色选择的协调一致把他弄得傻乎乎的:“何等默契啊!我就像她一样,特别喜欢暗自发亮的铁锈红紫菀……”不管怎样,两人都钟爱铁锈红色,一直到那些桶里再也拿不出任何东西来为止。
无论是寡妇,还是鳏夫,都没法把花扎成花束。鳏夫把自己的铁锈红的战利品交给寡妇。当这个被称作交易的动作开始时,她已经想把自己贫乏的选择插回一只桶里去了。他把花递给她,她抓住花。这是一次默默无言的交接仪式,是再也不会取消的仪式。这是一些永不熄灭、闪闪发亮的紫菀。这一对男女就这样配成了。
打十点钟了。那是卡塔琳娜教堂。关于他们相遇的地点,我所知道的情况把我那对于该地的了解有时候是模糊不清、紧接着又知道得过于清楚的情况同鳏夫刨根问底的勤奋混杂在一起。他把这种勤奋的成果一小块一小块地搀和进了他的笔记当中。比方说,那座从八角形基面拔地而起,高过八层楼房的塔楼作为西北角塔,是大城墙的一部分。它被取而代之,被称作“厨房里的火盆”。作为一座微不足道的塔楼,它过去就叫这个名字。因为它紧靠多明我会修道院,每天每日都可以观察修道院“厨房里的锅”,它败落得越来越厉害,在没有屋顶的情况下,使树木生长,使灌木发芽,因此有时叫做“花盆”,在十九世纪末期只好同修道院的颓垣断壁一道被拆掉了。从l895年起,在这片宽阔的地带建起了新哥特式的市场。这个市场被称作多米尼克市场。它经受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至今日,在它那宽阔的拱形屋顶下.在六排售货摊中间,曾经一度充足、后来往往只不过是可怜巴巴的供应,把补织用的纱线同熏鱼,把美国香烟同波兰酸辣小黄瓜,把罂粟糕点同太肥的猪肉,把来自香港的塑料玩具,来自全世界的打火机,把和兰芹烧酒同袋装罂粟、精制干酪和贝纶袜汇聚在一起。
多明我会修道院只剩下阴森森的尼古拉教堂。教堂内部的富丽堂皇完全由黑色和金黄色烘托而成。这是昔日灾祸的余晖。可是市场仅仅从名称上使人想起修士会来。同样的,还有一个夏季节庆。这个被称作多米尼克的节日自中世纪晚期以来,在各种政治更迭中幸存了下来,如今,它以旧货和次货吸引着本地人和旅游者。
因此在那儿,在多米尼克市场和圣尼古拉教堂之间,在八角形的“厨房里的火盆”斜对面,鳏夫和寡妇在那一时刻相遇。在这时,昔日塔楼用手写着“教堂唱诗班领唱”牌子的底层被用作兑换所。开门时顾客盈门,一块小孩学写字用的石板挂在入口处旁。石板上美元同本国货币的比例每个小时都在变化,美元越来越贵。这众多的顾客和那块石板证明着共同的困境。
“我可以付款吗?”对话就这样开始。鳏夫不仅想为自己的,也想为她的紫菀——现在唯一的一束紫菀付款。他从信封里抽出几张钞票,面对着上面有这么多零的货币感到茫然失措。这时,寡妇强调说:“您一分钱也不能付。”
很可能,她使用外语增加了这道禁令的严厉程度。如果不是一个一接踵而来的补充说明“现在花束变得更漂亮了”宣布真正的对话开始的话,也许鳏夫与寡妇的邂逅相遇就可以同兹罗提①的行情下跌相提并论了。
他写道:还在寡妇付款时,就开始了一次关于蘑菇,特别是关于晚熟的、迟熟的牛肝菌的对话。其原因就是没完没了的夏季和温暖的秋季。“可是她却直截了当地嘲笑我关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提示。”
在一个晴转多云的十一月天,两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没有任何东西能把他们同花摊和牛肝菌分离开来。他爱上了她,她爱上了他。寡妇笑声不断。在她那发音准确的话语前前后后都是哈哈大笑声。这种笑声看起来好像毫无理由,只不过是规定节目或者是加演节目罢了。鳏夫喜欢这种近于刺耳的哈哈大笑,因为在他的记录中写着:“活像一只钟声鸟!有时候使人害怕,当然,我还是喜欢听她哈哈大笑,而不去询问她老是逗乐的原因。很可能,她是在嘲笑我,取笑我。不过即使如此,能让她笑口常开,我也感到高兴。”
他们就这样站着不动。或者说:所以他们俩就适合于给我——好让我习惯这种情况——当一会儿,再当一会儿模特儿。如果说她衣着时髦——他觉得“过于花哨了”——的话,那么他的粗花呢上衣配上灯心绒裤子,则使他显出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配上摄影包很合适。作为受过教育的旅游者,他是一个更为优秀的旅行家。“如果不选这些花。那我可以挑选我们刚开始的谈话对象,挑选一些牛肝菌,挑选这儿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可以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您吗?它们看起来很吸引人,可不是吗?”
他可以这样做。她留心着,别让他把太多的钞票数给市场女贩了。“在这儿什么东西都贵得要命!”她大声说道。“不过对于用德国马克的先生来说还是便宜的。”
我在考虑,他是不是在心算,把他的货币同兹罗提钞票上的多位数字进行过比较,他是不是不怕她嘲笑,认真考虑过,要把他写在日记上的有关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①及其后果的提示作为事后的警告公诸于世呢?这一点是肯定的:在买东西之前他给蘑菇拍过照,而且说他的相机的公司品牌是日本的。因为他斜着从上到下垂直拍快照,蹲着的市场女贩的鞋头贴皮进入了镜头,所以这张照片证明了牛肝菌的无比巨大。这两位稍微年轻一点的人身材丰满,比高高隆起的帽子还要宽大。时而向内鼓起,时而向外卷的宽边帽檐遮住这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肥胖、扭曲的身躯。当他们四个人把他们又高又宽的帽子平放着,凑在一起,而且由摄影师这样安排,让它们不会重叠起来时,它们便构成一幅静物画。很可能鳏夫作出了一个相应的注解。要不,就是她说出了“像静物画一样美”这句话吧?不管怎样,这位身背挎包的寡妇在购买包在报纸里的蘑菇时,额外得到了一个购物网袋。在蘑菇里面,市场女贩还放了一束香菜。
他要拎这个网袋。她紧紧抓住不放。他求她放手。她拒绝道:“先是送礼,接着还要拎东西。”
这是一场小小的争执。这一对男女当场就这样争来争去的——在你争我夺时网袋里的东西不能有丝毫损坏——就像两人都不想,而且现在还不想放弃他们会面的地点似的。开始是他使她,然后又是她使他重新放弃网袋。甚至就连紫菀都不让他拿。就像彼此之间早就成了知己似的,这一对男女的争执都已习以为常。也许他们可以在每一场歌剧中演唱二重唱吧。看来我已经知道,按照谁的音乐作品来演唱了。
至于观众嘛,并不缺少。市场女贩默默无言地在一旁观看。四周全是目击者。有八角形塔楼,塔楼现在的三房客,人挤得满满的兑换所,旁边有宽广的、恰似被污浊的空气吹得鼓胀的市场,阴森森的圣尼古拉教堂,邻近货摊的农妇和可能出现的顾客。因为在所有这一切之间,聚集着只受到每天每日的困境摆布的、熙来攘往的人群,这种景象很少改变。这些人那一点点钱每时每刻都在贬值。而这时寡妇与鳏夫彼此之间犹如夫妻财产分别占有法一样结清了账,谁也不想离开谁。
“现在我还得到别处去。”
“要是我可以的话,请允许我陪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