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北京市公务员申论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李永新,张永生等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1字数: 233000版次: 1页数: 472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08324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惟一能达到北京市公务员考试难度的教材,独家发布2008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全部真题题型,严格依据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修订的深度教材。
精准把握命题趋势,独家解析最新题型,深度点拨答题技巧,系统优化解答思路,切实提高申论能力。
内容简介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考试难度明显加大。考生成绩也从以前主要集中在70—80分,猛降至现在的60~70分。很多考生开始高度重视申论,但很快发现找不到应对申论并快速提高申论成绩的有效方法。的确,当前的申论考试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三段论”形式,质变为“新三段论”形式。这种质变是由以前简单考查考生的阅读、概括、提出对策以及文字能力,到真正的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综述问题以及表达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一变化,中公网多位资深研究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能力——分析——表达”三位一体的全新备考理论,并按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对原有教材进行了革命性升级。这种全新升级使得这本教材具备提升理论水准、优化解答思路、规范答题程序、锁定考试热点等独特优势,并使之真正成为当前惟一达到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考试难度的教材,惟一能够快速提升考生申论科目成绩的教材。
作者简介
李永新,90年代中国大学生的代表(《大学生》杂志社评选),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999年加入中公网,并成为首席研究员。几年来,作者潜心研究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先后三十余次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总结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一套真正有效应对公务员考试的深度辅导模式。几年来,作者在北京、天津、南昌、成都、济南、西安、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广州等几十个城市辅导近万名学员,受到了学员的广泛好评。
目录
2008年北京市(应届毕业生)申论真题经典分析
2008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变化趋势分析
第一章全面把握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概述
申论的含义
申论文体的本质——特定的议论文
申论考试的试卷结构
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
申论考试的题目要求
第二节申论作答要求
概括准确
分析合理
观点明确
对策可行
论述全面
语言简练流畅
第三节北京市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及趋势分析
申论考试的题材越来越“热”
题型越来越丰富化
越来越强调对部分给定材料内容的把握
公文型题目有可能登上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舞台
第四节申论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分标准
命题相关情况
阅卷情况
评分标准
第五节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
申论得分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申论考试的备考策略
第二章阅读理解
第一节阅读理解的原则
时间原则
整体把握的原则
筛选性原则
第二节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阅读第一遍——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材料内容
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第三章总结概括
第一节总结概括综述
总结概括题型分类
总结概括作答要求
总结概括的评分标准
第二节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
删减要素的方法
分类归纳的方法
抓住关键句的方法
寻根究底法
第三节归纳概括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
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步骤及答题思路
归纳概括主要问题的答题步骤及答题思路
归纳概括部分内容的答题步骤及表述的基本形式
归纳概括主题的答题步骤及表述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总结概括实战演练
公务员考试制度突显公平机制问题
技工短缺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资源利用率严重偏低问题
政府诚信问题
第四章综合分析
第一节综合分析概述
综合分析部分成为申论考试题型变化的主要阵地
综合分析主要是对部分给定材料的分析
综合分析的具体题型
第二节判断型分析
判断型分析概说
判断型分析的分析方法
判断型分析的解题步骤
第三节因果分析
原因的种类
原因的维度
分析原因的方法
示例
第四节意义分析
基础理论部分
宏观政策部分
政府改革
社会问题
第五节综合分析实战演练
失地农民利益受损问题
民办教育陷入困境问题
教育乱收费问题
第五章提出对策
第一节提出对策概说
提出对策的具体题型
提出对策的总体要求
提出对策的表述方法
提出对策部分的评分标准
第二节提出对策运用的思维方法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抓住特殊性分析
多向求异分析
因果关系分析
第三节提出对策的角度
教育的角度
行政的角度
经济的角度
管理的角度
法律的角度
监督的角度
伦理的角度
第四节提出对策实战演练
公务员考试制度突显公平机制问题
技工短缺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资源利用率严重偏低问题
政府诚信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节约型社会问题
节能减排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安全生产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
第六章论证表述(一)议论文
第一节议论文概说
议论文三要素
议论文的总体要求
评分标准
第二节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
审题
立意
立意练习
第三节议论文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基本型
三类常用议论文结构
第四节论证的方法
例证
引证
喻证
对比论证
理论论证
类比论证
假设论证
归谬论正
第五节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评论概说
立论与驳论性评论的写作要求
怎样说“理”
第六节议论文的四个关键点
列提纲的方法
拟标题的方法
开头的方法
结尾的方法
第七节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及文风
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形象生动
情理交融
朴素精练
第八节申论文章的修改和文面书写
改出好的申论文章
文面书写干净整齐
第九节论证表述实战演练
公务员考试制度突显公平机制问题
技工短缺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资源利用率严重偏低问题
政府诚信问题
生态文明问题
文化软实力
廉洁问题
诚信问题
团结问题
用人问题
监督问题
政绩问题
服务业发展
作风问题
第七章论证表述(二)公文式申论文章
第一节演讲稿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演讲稿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演讲稿的语言要求
第二节讲话稿
讲话稿的特点
讲话稿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讲话稿的语言要求
第三节建议书
建议书的撰写要求
建议书的结构
第四节意见
意见的特点
意见的结构
意见的撰写要求
第五节报告
报告的特点
报告的结构
报告的撰写要求
第六节请示
请示的特点
请示的撰写要求
请示的结构
第七节意见、报告、请示的语言要求
庄重准确
简明通顺
平实得体
第八节计划
计划的格式、内容和撰写
计划的分类
制定计划的原则
制定计划的步骤
第八章历年考试真题及全真模拟试卷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录用公务员考试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7年北京市社会在职公务员考试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7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8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8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
《申论》全真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2008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
《申论》全真模拟试卷(二)及参考答案
第九章 社会热点之一:必备基础理论
第一节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二节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五节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
胡锦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第六节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与实质
第十章社会热点之二:重大专项宏观政策
第一节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理论
胡锦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节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第四节节约型社会
温家宝: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第五节物权法
胡锦涛:认真学习全面实施物权法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局面.
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重大意义
第十一章社会热点之三:重大社会问题
第一节民生问题
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
第二节教育问题
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发展要追求公平与效率和谐
陈至立:进一步加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节医疗问题
胡锦涛强调: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新医改凸现公益性质与政府责任
如何降低药价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问题
重新审视相关关系
周生贤:污染减排指标考验政府责任
灾害风险管理——防微杜渐除隐患
第五节住房问题
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
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第六节老龄化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第七节社会保障问题
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八节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第十二章社会热点之四:政府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基础理论
胡锦涛: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基础理论
“三项意识”促和谐发展
第三节腐败问题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会公报
第四节政府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提出的必要性
构建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
第五节官员问责制
官员问责制的基础理论
第十三章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全面推进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五年工作回顾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2008年工作任务的建议
第十四章北京政府部分机构职能介绍
审计局
纪委、监察局
商务局
税务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
环保局
人事局
规划委员会
交通委员会
信访办公室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土资源局
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局
书摘插图
第一章全面把握申论考试
第一节申论概述
无论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我们都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大纲,申论考试也是如此。
2008年北京市公务员公共科目《申论》笔试考试大纲:
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务员《申论》科目进行分析:
一、申论的含义
申论,“申”即说明、申述,“论”即议论、论证。申论作为一种对国家公务人员能力测试的载体,其意义为: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说明和申述,发表中肯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论证。
申论考试的目的在于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公务员人才。申论考试就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的一种能力测试,考核的是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概括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的能力。申论测试在设题上不是一个提问应对一种能力,而是每一个提问都要以“四种能力”来应对。这就使申论测试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选拔性考试的“择优汰劣”的功能,又具有测评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价值。仅仅会写“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但缺乏快速、准确处理“社会问题”素材的能力,缺乏公文性文章的写作基本功,是很难顺利通过申论考试的。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命题者不可能在150分钟的时间内考查全部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考生对试卷各问题的作答过程实际上就是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流程的缩影,申论考试中出现的背景材料也因此不可能是大量的原始信息,而是经过初步加工的“半成品”,正因为是“半成品”,材料一般会呈现出脉络不清、段落不明、顺序颠倒、内容散乱的状态,需要在考试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整理、加工。但从近年来申论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申论考试的答案往往可以从材料中得出。
二、申论文体的本质——特定的议论文
申论考试的主体部分是写作议论文。归纳、概括、摘要、排序等,均属再现给定资料内容的“再现题”,接近于有唯一确定答案的客观题,不属于写作类主观题。尽管再现材料的作答过程是广义的“写作”——书写文字、勾画符号或记录逻辑思考的轨迹,但它毕竟是对给定材料的再现,而不是主观创造,因此,不能把它们列入严格意义的写作范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针对给定材料中所罗列的现象,找出问题的本质、影响、原因及结果,进而亮明观点、提出对策建议或进行深刻评论,属于写作类试题。不管这些分析、评论长短如何,是否规则,有没有固定格式,就本质而言,它们的功能都是认识事物、说明道理、解决问题,与明确要求的“议论文”试题性质相同,都属于议论文文体。
申论文章之所以独特,在于它是依据给定资料、符合规定要求、针对特定问题而展开论述、阐明观点的文体。第一,它必须依据给定资料,论点必须从给定材料中提炼,论据必须从给定材料料中查找,论述的精神主旨不能过度超越和背离给定材料给出的信息边界;第二,它必须符合规定要求,显而易见的要求如字数限制,较易掌握的要求如有事实、有数字,不易掌握的要求如观点鲜明、全面充分、切实可行、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行文简洁。如何鲜明?如何全面?如何可行?如何清楚、严谨、简洁?这既是通常议论文写作的要求,同时更多地还是由公务员考试考查应试者适应处理政府机关公务文书能力的要求决定的。申论文体的本质,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写出向政府机关公务文书标准看齐的议论文。
三、申论考试的试卷结构
申论考试试卷结构比较规范,一般由注意事项、背景资料、测试要求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注意事项。提示考生答题时限、答题要求,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时间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页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它位置一律无效。
第二部分是背景资料。给出4000~6000字左右的资料,材料为初步加工的“半成品”甚至是“纯天然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的焦点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非专业性,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
第三部分是作答要求(申论要求)。要求考生在阅读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作答。一般包括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申明论述四个部分,或者是其中几个部分的组合。
四、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
申论考试的素材是那些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给定材料的内容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2004年北京市(应届)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的奥运会问题;2005年北京市申论考的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2007年北京市社会在职公务员申论考试考的是马路摊点治理的问题;2008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申论考试考的是行业自律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而且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都是政府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所以考生如果想考公务员,就应该全面、深刻地把握关系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
申论考试给定的背景材料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热点问题,这种取材方式不会导致考试向某个专业知识特别倾斜,有助于为各专业考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但是,所提供的资料无论如何复杂多样,其内容和观点基本上都是已成定论的,对于那些难以成定论,争议激烈的前沿问题,一般不会出现在申论考试中。因此考生经过深入理解、细致分析、判断,皆可得出正确论断。
五、申论考试的题目要求
申论考试的题目要求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概括部分、分析部分、对策部分、论证部分。以具体题型而言,概括部分可能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概括主要问题,还可能是概括部分内容或者主题;分析部分,涉及到对给定材料方方面面的分析,这一部分也是题型变化最为丰富、灵活的一部分;对策部分,可能在不同层面对解决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论证部分,可能是一般的观点论证,也可能是公文型论证,还可能是评论型论证或者对策型论证。以文体而言,概括部分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几种文体的综合,或者是公文中应用文写作。分析部分属于议论文或者应用文写作。方案部分则属于应用文写作。论证部分则是议论写作或应用文写作。可以说,申论考试既考查了考生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命题形式的灵活多样有助于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以题目数量而言,申论考试的具体题型和题目数量不是固定的,对于测试要考查的内容可能通过两个、三个、四个甚至五个问题来体现。但无论具体题型和题目数量发生怎样的变化,申论考试要考查的都是上述四方面的内容。
1.概括部分:即对给定材料进行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或者影响、观点、趋势等内容(一般字数限定在150~500字以内)。如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第一题:
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目前我国行业自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表达准确、语言简练。
2.分析部分: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分析对策有效性的,也有分析原因、后果、意义、必要性等要素的,还有要求分析两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等等,涉及到给定材料的方方面面。如2007年北京市社会在职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第三题:
上述材料涉及到我们过去城市摊贩管理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请分析其主要原因。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合理,字数控制在300字内。
3.对策部分: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一般字数限定在350字以内)。其中既有主要问题明确的,也有主要问题不明确的,也有就材料中反映的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方案的。如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第二题:
试分析造成目前我国行业自律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要求:分析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2007年北京市京外生源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第二题:
根据给定资料,分析北京市黑车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要求:全面合理,可行性强,字数不超过300字。
4.论证部分:对提出的问题、方案进行阐述、论证(字数一般限定在800—1200字左右)。
2008年北京市应届生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第四题:
“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解决商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一切问题。”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全面,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自拟题目,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2007年北京市社会在职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第四题:
根据材料信息,请以“关于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分析细致,论述翔实,对策合理,文字控制在800—1200字。
第二节申论作答要求
一、概括准确
所谓概括准确,就是对于概括对象的扼要性复述必须符合客观标准和实际情况,无偏差、不偏离。目前应试者和研究者普遍对概括性试题不够重视,对概括性问题的理论研究、方法指导严重不足。就命题的设置和考生作答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答好概括类的题目并不容易。概括类的题目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般占全部分数的15%-30%,同时命题者往往把它摆放在第一个要作答的题目位置,如果考生能够回答好这个题目,就会迎头给阅卷者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其作用是轻视不得的。
要把握好“概括准确”的要求,首先就要了解概括的确切定义。什么是概括?与大家通常理解的和汉语词典里所解释的“归纳、分析”不同,概括既不完全是归纳,也不完全是分析。它是一个逻辑概念,是基本逻辑工具之一,与归纳、分析、综合、比较同属思考、认识事物的常用逻辑方法。这几种逻辑方法之间既有原理上的联系,又有本质、功能上的区别,而与概括最接近的概念则是抽象。给概括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某类个别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属性,推广到该类一切对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对象普遍性认识的逻辑方法。
二、分析合理
分析是哲学概念,与综合相对,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它以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关系运动变化为依据,考察其内部矛盾。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从而达到认清、辨明事物的本质、产生原因和运动规律的目的。
在申论考试中,分析是一种考察、辨别事物最后给出判断的论证方法。“试分析造成目前我国行业自律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是分析题,同时兼有对策的拟定;“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分析兼有论述;但是诸如“概括材料1—10的主要信息”、“提出解决垄断行业服务问题的思路”、“请就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围绕某一论点展开论述,写一篇文章”等之类的题目就不是分析题,还有的题型如概括也不属于分析类型。
要做到分析合理,在明确分析定义的同时,也要把握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合乎事理。合乎什么样的道理,又从何处分析出道理来呢?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运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从客观对象的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中分析出事物的道理来。也就是说,合理的分析必须符合客观对象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符合由低到高、由显到隐、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差异性到共同性的逻辑规律。
三、观点明确
观点,即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申论考试中,即指论点。从不同层次区分,有总论点、分论点,即总领全局的论点,统摄局部、一节、一段的论点;从作用来区分,对事物总的认识、是非对错的判断、讲明作答者观点的是论点,如原因分析题,对原因的判断和说明是论点,对策题的对策措施也论点。所谓观点明确,就是指论点的表达要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表述方式不含混、不模糊、不缠绕、不迂回,不绕弯兜圈子,直截了当、斩钉截铁、明白无误地理解立论者的主要观点。
四、对策可行
对策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方法和措施。可行,有两层意思:一是可行性。对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可以实行并能行得通,具备可操作性;二是效用性。对策的效用必须指向问题的解决,所提的方法、措施必须能够解决问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将军视察演习部队,问一名士兵:“如果你是指挥员,为了阻止敌人使用铁路,你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报告将军,必须立即派部队占领铁路售票处,烧毁全部车票!”这显然是脱离实际、一厢情愿的机械思维,所提对策有如按图索骥,完全由主观出发,不符合客观实际。这种现象在申论应试中并非罕见。我们可以这样说,考生如果脱离给定材料,依靠本能的机械思维、一厢情愿地设想对策,即使对策非常丰富,也会沦为纸上谈兵,成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很显然,也就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如何才能做到对策可行性呢?细心的考生可能发现在给定资料中已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的思路,只不过它们比较零散,需要考生进行整理提炼,予以系统化、条理化,形成规范的书面语言和外现的对策形式。所以,要使提出的对策具有可行性,必须从给定材料出发,从给定材料中提到的、已经实行并收到效果的或思路明确、应予实行的措施中提炼对策;必须从实践出发,对资料给出的对策性信息做出分析、鉴别,进行扬弃,“择其善者而从之”,并进一步综合作答者本人的相关知识储备、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经验,充实和完善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