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研究9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
作者: 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
出 版 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 647000版次: 1页数: 538印刷时间: 2007/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603018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的第九卷,分论文和书评两部分,收录了:《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时期“子女画”之出现及其美术史意义之解读》、《 "隔世繁华":清初"四王"绘画与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唐代中期的毗沙门天信仰与造像活动--以长安的事例为中心》等文章,
目录
论文
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时期“子女画”之出现及其美术史意义之解读
《清明上河图》再研究;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
郑簠交游活动考述——兼论集中于郑篮的“八分书歌”现象
“隔世繁华”:清初“四王”绘画与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
晚清图画观念与传统绘画
汉墓画像石题材间的有机联系——以《桥上交战图》为中心
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
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人物服饰的初步研究
唐代中期的毗沙门天信仰与造像活动——以长安的事例为中心
论敦煌艺术中的古琴图像
山西浮山县老君洞道教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多伦多朝元图中的丘长春像
历史与空间——瓦萨里艺术史模式之来源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教堂的一种空间布局
Architecture,Site,and Visual Message in Republican Shanghai
纪念马尔沙克——兼谈他对粟特研究的贡献
阿旃陀和巴格石窟壁画中的中亚装饰艺术因素研究述评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墓葬佛道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书评
桑山正进《迦毕试一犍陀罗史研究》
M.B.AIirlaTOB:《古代俄罗斯圣像画》
书摘插图
四、由“列女图”到“子女昼”——政治历史图解与画史意义的转变:
8世纪以来,逐渐跃上大唐历史舞台的“士女画”、“子女画”或以妇女作为独立表现主题的各类美术工艺品,一如《弈棋仕女屏风》般,一方面忠实呈现出盛唐时期唐中央的文化景况、社会现实风貌,并为当时最为时兴的人物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了实际的视觉左证资料;另一方面,透过初唐以来与日本、高昌、康国、大秦等远近诸国的文化互动及文化传输,使“士女画”、“子女画”的表现内更为容丰富并呈现复杂多元的国际性格,下论是在妇女形象、制作功能亦或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皆与古来“列女图”传统回然不同。然而,不可讳言的,“士女画”、“子女画”作为美术史研究的一项课题,或作为理解盛唐时期人物画形式变迁的重要议题,在唐代社会生活舞台、历史文化发展或东西交流史页上应如何定位?或者,在盛唐出现的背景因素为何?都是必需面对且积极寻求解答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说,盛唐时期以妇女、孩童日常生活游乐作为描绘对象而成立的“子女画”,作为一种新兴人物画而言,若已失去古来“列女图”作为鉴戒表现对象以及政治教化表象之功用,将以何种目的为前提而被创造出来?表现了何种现实社会特征及文化氛围?同时,又传达了何种特殊社会文化意涵及画史意义?这些问题,是我们思考唐代新型士女画出现之重要线索,亦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探讨轴心。虽然,目前传世8世纪“士女画”或“子女画”作品并下多见,然诚如笔者截至目前为止所作的讨论般,配合出土品来看,两者间具有风格类似或题材相互借用的特征、画家及表现内容上亦有颇多重迭之处,并同时在盛唐时期出现及流行,其意义颇耐人寻味。本章中,笔者将在先前的讨论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意识,特别就“子女”图像作为盛唐政治、历史、文化表象角色之定位进行美术史意义的演绎。
一如笔者在先前的论证中已指出的,“子女画”在盛唐时期流行的情况,在《历代名画记》等文献着录的记载以及考古出土品中皆已得到证实。至于“子女画”与唐代社会、统治阶层间的关系、制作目的亦或是在上层社会中的传播使用情形等问题,则需另求其它线索始能说明。
……
